关于理想的反面事例
关于梦想的反面事例有:
1、李自成
李自成起义之时,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梦想,当进京坐上龙椅之后,就把当时的梦想抛之脑后,一味贪图享乐,终于被满清八旗入侵夺走江山,以至身死国灭。
2、陈独秀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奠基人和引路人,其梦想不可谓不远大。他当初的志向就是打倒一切压迫剥削,解放全国人民。然而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力量,相对于反动派简直是太渺小了,忽视了劳苦大众的巨力,而向反动派妥协屈服,甚至沦为共产党的敌人。最终一事无成。
扩展资料:
关于理想的反面事例:
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叫做刘禅。他是个非常昏庸而且胸无大志的皇帝。刘备死的时候,特意将刘禅托付给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又将他再次托付给姜维。
但是刘禅分配不听姜维的劝告,只相信奸臣的谗言。后来,蜀国被司马昭消灭了,刘禅也只好投降。为了笼络刘禅,司马昭就封他做了一个官。
刘禅这个人,见又做了官,就高兴起来了,把亡国的事情全忘了。当时跟他一起投降的蜀国将士,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痛心。就给他出计谋,可是刘禅连照着计谋去做都做不到。
有一天,司马昭举行宴会,专门邀请刘禅和蜀国投降的诸位磊臣一同前去赴宴。在宴会上,司马昭让人弹奏乐器,还故意让美女跳舞。
听见悠扬的音乐,看见漂亮的姑娘跳舞,那些投降的将士都不由得想起了蜀国,非常伤心。可是刘禅一个人却依然谈笑风生。
这时司马昭就问刘禅:“你还打算回到蜀国去吗?”刘禅笑着说:“这里实在太欢乐了,我都不想蜀国了。”蜀国就这样彻底被司马昭消灭了,刘禅也就永远成了亡国之君。
为理想奋斗而失败的例子
(1)陈景润为了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学了英语、德语,乃至俄语。无论酷暑还是寒冬,陈景润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实哥德巴赫猜想时,光演算的草稿纸都装了几麻袋。
他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写入了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中。《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经发表后,立马引起了国际数学界人士的重视。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高度评价了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并将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写入书中,给其命名为陈氏定理。
(2)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3)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
有关理想的反面事例 要快
没理想胸无大志。比如阿斗刘备的儿子。
其极致延伸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此种完美是特定时期、形式与脉络下艺术家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古典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与十八世纪欧洲学术圈中,这是一种特别显著的概念。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基本含义: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未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追求梦想的不忘初心反面事例
比如马丁路德金坚定自我为人类平等奋斗.文天祥入狱却不忘信仰决不投降.陶渊明在污浊的官场里不忘初心最终归隐田园. 谭嗣同,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关于青春奋斗的反例?
《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被认为神童。进了安徽科技大学,他不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却只身到图书馆看他的微积分,一个月就声称已学完。平时,学生们去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很快一落千丈。
无奈,老师只得让他休学。休学一年,上学后一个时期故态复萌,他狂妄的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经常拿气枪在校园里“巡猎”。最后学校只得让他退学。退学后当上了油漆工,从此钱某结束了“神童”的生涯。
中国现代的奋斗事例: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
陈景润同志正是由于这种勤奋,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著名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