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正文

头悬梁苦读书的故事(头悬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18 06:29 来源:淘名人 阅读:

一个人把头发吊起来看书是什么成语故事

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这消息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对苏秦的态度不好。听说苏秦要去赵国经过洛阳,全家人特地赶到洛阳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跪着迎接他。苏秦看到这情景,前后对比,百感交集。

可是“合纵”很快就被苏秦的同学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了,苏秦也被刺客刺死,“合纵”宣告彻底破产了。

悬梁刺股的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悬梁刺股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悬梁刺股的故事 篇1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悬梁刺股的故事 篇2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他家里很穷,但是他志向很远大。他在各国游历了好几年,但是根本没有人用他。苏秦只得狼狈地回家。

他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和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

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很难过。

母亲也对他说:“你不种庄稼,还想着做什么大事,那不就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大事,现在不行只是因为自己的学问不够,所以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学习。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想出了一个办法:读书时他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困的时候头发能把自己揪醒。如果还是困,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就这样,苏秦学了很多知识,做了六国的宰相。后来人们常常用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来形容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悬梁刺股的故事 篇3

汉朝人孙敬,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字文宝。对他来说读书是一种嗜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常闭门独自阅读,人称他“闭户先生。他读书到十分疲倦时,还不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打起瞌睡来,他就对自己很生气,用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然后读书。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这就是孙敬“悬头读书”的故事,即“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苏秦用连横的主张到秦国游说,秦惠王不采纳他的主张,结果狼狈回家,连家里人都不理他。于是他奋发读书,深夜困乏了想睡觉,他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终于学成,以合纵得到六国的赞许,当上了六国宰相,大学生励志。

后来,人们根据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的成语。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详解这两个用来形容读书刻苦的故事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相信许多人都听过,这是用来形容学习非常刻苦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由两人故事组成。今天为大家讲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一个是汉朝时的孙敬,用将头发悬梁的方式来刻苦学习。还有一个是叫苏秦的人,用刺大腿的方式逼迫自己学习。

悬梁刺股的故事介绍

现在许多高中生为了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奋战到深夜。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也有一些为了成功疯狂学习的人,比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主人公,就是那种非常之刻苦的人。这两个人一个是汉朝的孙敬,一个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苏秦。

头悬梁的故事:

出生于汉朝信都的孙敬,年少的时候就博闻强记,非常的爱读书,经常晚上通宵达旦的看书学习,就连邻居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晚上在读书的时候,免不了会打瞌睡,特别是后半夜的时候,最是容易犯困。每次孙敬一觉起来,都会懊恼不已。

在苦思冥想一阵之后,孙敬将目光放在了房梁伤,他在房梁上拴了一根绳子。在每次读书的时候,他就将绳子的另一头拴在自己的头发上,每当自己打瞌睡的时候,只要一低头,绳子就会,猛的拽他的头发,因为疼痛他就敢走了睡眠。经过多年的学习,他最后成为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大学问家。

锥刺股的故事:

许多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对苏秦应该不陌生吧,他是战国时期很出名的政治家。其实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由于学问不深,到很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就算是回到了家里,家人对他也很冷淡,很是瞧不起他。这对他刺激很大,然后他下定决定发奋读书。

为了晚上也能坚持读书,他每次到了深夜犯困想睡觉的时候,就用一把锥子次自己的大腿。因为疼痛瞌睡就没有了,清醒过来之后他就开始再次坚持读书。他的努力也并没有白费,之后他现实得到燕昭王的重用,之后更是一举成为了东方六国的合横长。

头悬梁,锥刺股,古人学习有多苦

悬梁刺股,读音xuán liáng cì gǔ。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念着念着,倦得扑到了书桌上面,怎么办呢?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1、头悬梁: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2、锥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到处碰壁,家人对他也很冷淡,于是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常读书到深夜,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使自己清醒过来继续读书。

头悬梁的故事介绍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锥刺股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后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的启示

刺股悬梁告诉我们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惧困难的决心。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令人钦佩。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是说哪两个中国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头悬梁是苏秦,锥刺股是孙敬。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