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值得借鉴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值得借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很多名人都有一些自己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值得借鉴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名人教育孩子值得借鉴的故事
一、陈景润育子有方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 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 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 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 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 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 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 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 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 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 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现在他儿子小学快毕业了,学习成绩好,品行也优良,正准备考中学。陈 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 不开。
这是经验之谈,值得广大父母借鉴。
二、崔永元和父母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有人这样概括他的形象: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代TALKSHOW主持人最佳的诠释。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幅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真实和坦诚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崔永元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起他的父母,崔永元感慨颇多。崔永元告诉笔者,这一生对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父母的爱。他把这爱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3岁时,全家跟随父亲所在的工程兵部队迁往北京良乡,小时候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就发生在那片乡村里。记得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学校都要组织文艺演出,节目丰富,独唱、合唱、表演、舞蹈一应俱全。
崔永元有一次排练的是群舞《地道战》,构思很巧,二十多个学生手拉手在旋律中变换队形,忽而是地道的墙壁,忽而是运动的民兵,通过手与胳膊的组合,还出现堡垒和洞口等等。由于表演难度过大,只好不断调换演员,最终崔永元落选了。崔永元很难过,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他的父母知道情况后,拍着崔永元的肩膀笑着安慰他:小小挫折算什么呢?并鼓励他说今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生活中坎坎坷坷的事情总会发生。最后经过努力,崔永元出演了压轴节目的主角,在歌舞剧《野营路上》中扮演部队指导员。
当时崔永元穿的是他父亲借来的军装,他父亲在部队当政委,借来的军装大概是小文艺兵的演出服,帽子太大,帽沿经常和眼睛不呈一个方向。戏的结尾是高潮,群众让战士吃甜瓜,战士不肯吃,互相推让,僵持不下时,崔永元所扮的指导员迈上台阶,和战士们一起唱起一首歌:军队和人民/鱼水不能分/发扬好传统/永远记在心……演出格外成功,于是第二轮就到附近的大队、部队、家属院巡回演出。到崔永元父亲所在的部队演出结束时,他的父亲作为政委走上台逐一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当然也握了"指导员"的手。
在崔永元的印象中,他们父子正式握手只有这么一次。崔永元记得,父亲握他的手,感觉父亲的手好重也很暖和,并从父亲的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这爱是那样炽热,那样深沉……崔永元还对笔者说:"我们家庭环境很正规、很正统。父亲是部队军人,做政治工作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诚实。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位的。不能说谎,不能骗人,不能去占人家的便宜。这些要求非常严格,直到现在,父母依然这样要求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崔永元。他们家曾经养了一只大花猫,一天早上,发现大花猫守着两条大黄花鱼自鸣得意。崔永元就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全家人顺着脚印一查,知道黄花鱼是大花猫从屋后墙外的国营菜市场叼来的。崔永元他妈妈二话不说,就带着黄花鱼和崔永元直奔菜市场,说明情况后,把黄花鱼的钱付给了营业员。
崔永元还告诉笔者,他的父母非常善良。记得有个邻居,脾气非常古怪。她今天和你很好,明天就可能骂你,骂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她儿子考试没考好而崔永元考好了,也会令她不满,乱骂一通。为此,崔永元的母亲常常唉声叹气,但从来不会去和她争辩一句。通常是过了两三天以后,那个阿姨又来找她聊天,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崔永元讲,他母亲还经常做与人为善的事情。70年代初,崔永元刚开始上学,他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候没地方住,他母亲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做饭。弄得崔永元他们兄弟姐妹都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看见妈妈那样,他们也学着干。妈妈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自己藏的苹果献给客人。
父母的榜样,使崔永元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性格。但崔永元也有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跟同事也会有矛盾,但他有一个原则,有话当面说出来,决不会在背后鼓捣。对你有意见,什么事儿看不掼,直接告诉你。现在,崔永元的父亲早已离休在家,母亲原在部队的家属工厂,如今也退了下来。但他们对待子女依旧像从前那样经常进行教育。他们都喜欢看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也还经常给儿子提一提有关主持节目的意见。
三、陈毅家教点滴
陈毅的博大胸襟、高贵品质、伟岸人格备受世人敬仰。而他对子女几近“求全责备”的言传身教,也为人们所推崇。
首先,在思想政治上,他对子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要求子女学习政治理论,树立远大理想,着眼世界,高瞻远瞩,言简意赅,高屋建瓴。
其次,他教诲子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时规划,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学以致用,接好革命班。他说:“生命世代续,知识无尽头,科学重实践,理论启新猷”;“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划筹,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其三,在生活上,他教育子女艰苦朴素,不当纨绔子弟,而且身体力行,以身垂范。“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他要求子女“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老四破”;“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他身为国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却异常简朴,除开会接待外宾外,夏天一身旧布衣,冬天一身咖啡灯芯绒罩衣;袖口上早打了补丁。他要求子女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加强修养,足踏实地,放眼长远。他语重心长地说:“火性烈,死于火者极少;水性柔,死于水者比比皆是。”他警告子女:“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名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林语堂劝女“不必上大学”。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
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由一纸学历来证明的,而要有真才实学,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求得一纸文凭,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做一番学问。
林太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去耶鲁大学应聘,因扎实的文化功底被录用为中文系教师,以后还担任过总编辑,并相继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鲁迅不轻易否定孩子。
关于鲁迅先生和海婴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的一家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碗里,然后开始吃,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严厉地斥责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许广平事后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杨荫杭的“无为而治”。
作家杨绛出身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杨荫杭早年曾做过教师。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杨荫杭也望女成凤,希望杨绛将来能学有所成,但他并不像大多数父亲那样天天督促杨绛学习,而是采用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方法。
杨绛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杨荫杭从来没责备过她。上高中的时候,她还弄不懂平仄声,她自己很着急,但杨荫杭却安慰她说:“不必急,到时候自然就懂了。”
有一天晚上,杨荫杭考问杨绛,让她回答几个字的读音,杨绛答对的,他就很高兴,没答对的,他也不责备。
杨绛考上东吴大学一年后,涉及到分科问题,她拿不准主意,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科,就问父亲,杨荫杭说:“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兴之所在,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便认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选择了文科,后来终成一代文学大家。
名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一、“你有点口吃,正说明了你聪明爱动脑,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
儿子从小就口吃,可母亲说这算不了什么缺陷,甚至还表扬他。她要求儿子一切从自信开始,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口吃的男孩就是杰克·韦尔其,他长大后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被称为世界第一经理人。
二、“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母亲带小男孩到郊外去游玩,别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独这个小男孩一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他母亲的身边,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吧?”
母亲这样回答了亲友的疑问。这个男孩就是爱因斯坦,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三、“跟我打回去!”
——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从小家教严谨,主张谦让。一天他又被别人欺负得打到家门口时,母亲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1. 名人教育孩子的简短事例
2.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3. 十个教育孩子的励志故事
4.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杨澜
5. 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
家教的名人小故事
导语:一个人的家教是很重要的,影响到孩子以后个人的发展。所以那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下面是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欢迎阅读: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一:司马光的家教故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二:吉鸿昌的家教故事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三:钱基博的家教故事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四:梁启超的家教故事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五:梁 济的家教故事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六:丰子恺的家教故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关于家庭教育的名人事例
经典教育案例之一:
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后来他果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经典教育案例之二: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经典教育案例之三: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带到公园玩耍。到了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下,小男孩挣脱开妈妈的手,准备自己爬上去。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并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
小男孩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开始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但最终他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的林肯。
经典教育案例之四: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譬如,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经典教育案例之五:
马克思非常重视通过游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
尽管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挤出间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每当晚餐后,马克思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做纸剪的轮船,还和孩子们一起把“轮船”放在一个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儿爱琳娜正起劲地玩“航海游戏”。
父亲用手轻轻搅动盆水,水面顿时“波浪滚滚” ,小爱琳娜立即惊慌起来,担心翻船。“别慌,用力吃气,让小船顶着风浪,努力向前!” 女儿在父亲的热情鼓励下,鼓起小嘴,奋力吹气,小船果真顶着“逆浪”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航行。10岁的爱琳娜在家庭游戏的表格中填写道,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努力向前!”
马克思夫妇十分注意在幼年时发展儿童的智力。他们不等孩子们学会阅读就亲自把自己喜爱的《唐.吉诃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断,富有表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这么做,不仅丰富了家庭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从小对文学的强烈兴趣,还有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