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造就不凡名人例子有哪些?
平凡造就不凡名人例子如下:
1、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
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2、马云坚持不懈学习
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
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3、奥托·瓦拉郝的故事
奥托·瓦拉郝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就极富传奇色彩。瓦拉郝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瓦拉郝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课瓦拉郝既不善于构图,又不是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用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郝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4、海伦·凯勒为梦想坚持不懈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
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
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5、战胜残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 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关于朴素平凡的名人事例
1、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
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
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2、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
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
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3、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4、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 ,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
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够穿了”。
5、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平凡人的感人事迹有哪些???
平凡人的感人事迹很多,下面举的就是几个平凡人的感人事迹。
1、申春玲
1998年8月24日,一场特异的悼念会在山东嘉祥县后中庄进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位年仅16岁小姑娘,但她却享福了这个村最高的葬礼格式, 她的三个胞兄穿上了为父母送葬能力穿上的孝衣。在灵柩前长跪不起,全村老少自觉地佩带黑纱哭着为她送行。可是有谁知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不曾任何血统牵涉,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不曾的继女;在继父瘫痪,亲母亲出走离家后, 她却勇猛地留了下来,用纤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胞兄!
2、沈桐和孙志帅
2011年3月12日下午,宁夏第一工业学校初中机电101班学生沈桐和孙志帅返校途经石嘴山市南沙海景区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寻声望去,是湖中央冰面上玩耍的3个小男孩掉进了冰窟窿。沈桐和孙志帅冒着危险地将孩子救出后,又悄然上学去了。
3、张光城
齐河开发区火把张村村里孩子上学需穿越308国道,路上车多导致事故频发,时年66岁的他对全村人承诺:接送孩子上学,保证不出事。他信守诺言,17年来,安全护送学生600多人,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如今他已80多岁了岁,但“送学爷爷”的送学路仍在继续。
4、王秀燕
丈夫去世后,她带着公公和儿子改嫁,而第二任丈夫家中还有岳母和 3个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她既要照顾丈夫的患病岳母,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公,还要带好4个孩子,她用伟大的爱诠释了什么是真善美。
5、 最“亲”妈妈李保叶:收养残疾女婴抚养成人
20多年前,蒙阴县岱崮镇五里沟村村民李保叶,收养了一名手足扭反的残疾女婴,取名王琳。此后,她悉心照顾身残体弱的王琳。为了给王琳治病,她将儿子送到娘家,自己带着王琳四处求医,欠下巨额债务,用了13年时间才还清。尽管生活困难,她仍把王琳送到县城接受教育,并一直鼓励、支持王琳读到中专。如今,长大成人的王琳选择了特殊教育职业,把爱继续传递给她的学生们。
6、刁娜
1988年出生的龙口女孩刁娜,是南山集团一名员工。2011年10月23日傍晚,刁娜和爱人开车经过一处搅拌站附近时,看见一女子因交通事故受伤躺在路中央。两人担心女子有被过往车辆二次撞伤的危险,便下车营救。在指挥过往车辆绕开受伤女子时,刁娜不幸被车挂倒,右腿严重骨折。经媒体报道后,刁娜的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被人们称为“最美女孩”。
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及其事例
1、李素丽
李素丽,女,汉族,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1962年出生,1987年入党。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199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2、孔繁森
孔繁森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殉职,时年50岁。
3、王进喜
1960年,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4、邵仲义
江苏大学基建处的退休工人邵老,一生未婚,租住单位的公房,生活朴素。这个舍不得给自己花钱的“抠老头”,曾以50万设立爱生助学金、以近60万存款帮助贫困生上学。去世前,邵老办理了遗体捐献。3月28日,离世的他身上只剩24.1元。
5、白芳礼
白芳礼老人93岁去世,蹬三轮近20年,为300个贫困孩子捐出35万元助学款,一个冬天,他到天津耀华中学,递上饭盒里的500元,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他叫白芳礼。一个已经离去的普通老人。
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通过平凡的事件也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在人民危难之时、在国家需要之时,能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