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正文

正直的名人故事素材概括(正直的人的事例现代)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3-24 11:21 来源:淘名人 阅读:

中外名人正直的故事

正直是人们心中的准绳,也是社会的准绳,只有人们去守护,正直的准绳才不会被诱惑、伪善和欺骗所吞没。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中外名人正直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外名人正直的故事篇一:一生廉洁清苦的常恩多

常恩多原任国民党百十一师师长,后于重病中率部起义,病逝前一天将部队交给了党和人民。他一生廉洁清苦,家庭陈设就象一家普通老百姓。

在南通驻防时,居室只有一床一桌,每天吃的是高梁米饭、菠罗叶饼、小豆腐等东北乡土饭食。在他病危嘱托后事时,不提妻子和孩子,却关切地询问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后越狱逃走的三三三旅旅长、中共地下党员万毅什么时候回部队。他把仅有的60元钱送给了服待他一年多的徐文斌,又把一套呢军装送给跟随他19年的副官刘唱凯。

除去伴随他多年戎马生涯的一条旧军用被和一条旧军毯,他没有给妻子和孩子留下任何财物。

中外名人正直的故事篇二:周恩来节约的小故事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 出国 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风格。

周恩来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中外名人正直的故事篇三:彭玉麟不徇私情

彭玉麟是淸朝著名的将领,早年曾经跟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彭玉麟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被当世的人一起称为“同治中兴”的四大名臣。他平生以刚正不阿、严刑峻法闻名朝野。

有一年,彭玉麟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并且受命南下巡视长江水师。经过安徽合肥,在当地有一个人横行无忌,夺人财物,霸人妻女,而这个人正是朝内权臣李鸿章的一个侄子,当地官府由于害怕李鸿章的权势不敢过问。

彭玉麟到合肥问明缘由后,令人手执向己的名帖,请李鸿章的侄子前来。李鸿章的侄子如约来到后,彭玉麟唤来乡民同他对质,彭玉麟指着告状的乡民, 问:“这人告你霸占了他的妻子,是真的吗?”李衙内想着自己背后有李鸿章撑腰,便有恃无恐地坦白承认了。

彭玉麟勃然大怒,命人将其痛笞一顿。当地县官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来为李衙内求情。彭玉麟不理睬。不久,安徽巡抚也送来名帖求见。彭玉麟猜想他也是为了李鸿章侄子的事而来,于是一面派人迎接来客,一面令人速斩李衙内。

事后,彭玉麟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令侄败坏您的家声,想必亦是您所痛恨的,我已替您处置了。”李鸿章心里十分气愤怨恨,却也知道对方有理有据,只好回写了一封信向彭玉麟道谢。

李鸿章为什么拿彭玉麟没办法呢?闪为他证据在握,心性安恬守逸。正理在手,又奈我何?心胸淡然,即使丢官,也可以归隐农家嘛!

中外名人正直的故事篇四:一钱太守刘宠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中外名人正直的故事篇五: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猜你喜欢:

1.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

2. 关于耐心的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3.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4. 中外名人坚持不懈故事

5. 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6.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精选

2018语文作文写作素材:正能量的名人故事

不要放弃自己就是真正的坚强,虚心就是坚强,努力就是坚强,从头再来就是坚强, 正直就是坚强,保持正能量就是坚强。以下是我精选的关于正能量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参阅。

名人故事: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结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名人故事: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着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名人故事:只是赢了自己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宋丹丹爆料自己曾经在35岁到48岁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戏,让她很苦恼。这让我很惊奇,只以为这位大腕不屑演戏,她在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等中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现在想起来都会令人会心一笑,她已经在小品界占据了神级的地位。

宋丹丹分析自己没戏的原因,一是因为自己从不主动找戏,只坐在家中守株待兔,这让她酒香也怕巷子深而有价无市;二是自己同小品之间的纠葛,成也小品败也小品,许多人认为她只能演小品而没有片约。

只是赢了自己在没戏的时间中,宋丹丹没有沉沦。首先她罢演小品,2001到2005年,连续5年不上春晚。在2008年上完最后一次,就彻底与春晚决裂,除非用枪逼着。其次,告别麻桌,主动出击,主演了电视剧《马文的战争》,一炮打回影视圈。《美丽的契约》让她再度蹿红,年逾50,成为影视圈中大器晚成的传奇者。

名人故事:狠点没什么不好

1926年,还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的陆宗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

学习的第一天,陆宗达想象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并没有出现,而是黄侃给了自己一本《说文解字》。陆宗达翻开一看,顿时傻了眼,整本书中竟然没有一个标点,这怎么看?正当陆宗达犯糊涂时,黄侃扔下一句话:点上标点,点完见我。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周后,陆宗达将作业交给老师审阅。黄侃翻开那本《说文解字》,未置可否,而是吩咐陆宗达:明天再买一本,点上标点,点完见我。点完一本《说文解字》的标点,已经让陆宗达费力不少,如今老师还要折磨自己,陆宗达对黄侃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狠!但既然拜了师,就只能按照老师吩咐的去做。

第三次见黄侃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面目全非的《说文解字》。黄侃依然是面无表情,冷冷说道:再去买一本点上!

两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破的《说文解字》交给黄侃审阅,并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狠点没什么不好黄侃说:事不过三,你已经点了三次,《说文解字》已然烂熟于心。以后,碰到文字方面的问题,不用翻看,也可以运用自如了。这时黄侃又突然问陆宗达:你是不是觉得我对你有点狠?陆宗达如实回答:你是我见过的最狠的老师。在陆宗达面前从未笑过的黄侃这时笑了:你以后会明白的。

后来,陆宗达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在回忆自己当年跟随黄侃老师学习的那段经历时,陆宗达满是感激:如果没有黄先生当年的狠,就没有我今日取得的小小成就。从他身上,我懂得了:狠,有时更是一种爱!

历史上具有正直高洁的人和事例

1.不贪为宝”的子罕

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2.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3.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4.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波宁海人.其书斋名逊志,蜀献王改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被乡人称呼为“小韩子(小韩愈)”,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东阁大学士吴沉、杨枢的举荐,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太祖见方孝孺举止端庄,学问渊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没有对方孝孺加以重用.虽然如此,太祖却有意让方孝孺日后辅助自己的子孙,于是任命方孝孺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之子蜀王椿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并亲题“正学”二字赠其书斋.

东晋的陶渊明

唐朝的魏征,房玄龄,狄仁杰,宋景

北宋的包拯

南宋的岳飞,辛弃疾,陆游和文天祥

明朝的于谦和海瑞

清朝的刘庸和林则徐

近代的朱自清

当代的焦裕碌,孔繁森和任长霞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