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人思乡的故事300
关于“思乡”的故事
周恩来思乡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江苏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革命,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虽然思乡成病,但一直没有回过故乡。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
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说:“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
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放放风筝……”
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1)关于诗人思乡的故事300扩展阅读:
周恩来社会评价: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
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
名人思乡的小故事
手抄报么,我读高中的时候也办过,呵呵~
纳兰性德《长相思》(高中语文自学课本里面有这个)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家乡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再给个当代的: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节选自席慕容《没有见过的故乡》)
思乡的故事200、300字左右
白的故乡
在我和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李白绝对不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更多的情形是,他仿佛一个天涯浪子,时时在“为帝王师”的理想路途中颠沛流离,并不时痛苦着、愤慨着,又天真虚幻地自我安慰着。
故乡是心灵的避难所,精神的栖居地。飞黄腾达者,往往会忽略故乡的存在。只有在外面磕磕碰碰、命途多舛的人才会对故乡黯然神伤,深切怀念,倍加礼赞。应该说,李白不是一个擅长怀乡的人。甚至在他孤独寂寞失意痛苦之时,他也能不靠思乡而找到排解的方式。如《月下独酌》
本来只有自己,李白却能对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载歌载舞,似热闹无限。孤独寂寞与痛苦,似被冲淡了,实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独自忍受,不提一字故乡。李白并非不知故乡有妻儿的牵挂,李白也并非铁石心肠不思念妻儿。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尝。可见,非至最失意之时,诗人不会抒发还乡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乡的温暖。这里面固然有功业未成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诗人尚未彻底绝望。李白的思乡诗还有一首:“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其情甚凄,不见盛年气象,估计此诗写于作者晚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静夜思》可以说是诗人由追求而绝望的见证,故乡是诗人最后本不想退守但又无奈退守的港湾。
李白的故乡,令人痛苦,令人神伤!
我要关于思乡的古诗,然后找出关于诗人诗歌的小故事。急!!!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专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属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静夜思
床 前 看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关于思乡的故事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一首在冬至时写的诗歌,说的诗人是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晚上,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想到家里的人或许也像他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他这个“远行人”。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可以感觉到那种情感。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 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有关思乡的小故事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 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 *** 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佟麟阁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 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 *** 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名人思乡小故事
陈天华从小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只好
去给别人放牛,由当过秀才的父亲教他认字读书。十五岁那年,陈天华才得
到进私塾读书的机会。
别看整天要为一日三餐去奔波,可陈天华始终也没放下书,他把乡间能
借到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还是读不够。他特别喜爱民间流行的弹词小说,
有时还模仿着写些山歌小调,这为他后来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革命宣
传,打下了基础。
由于生活在社会下层,陈天华经历和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从青年时
代起,就立下了报民报国的远大志向。有一次,他走进路边的一座小亭,环
顾四周的山石草木,潺潺溪水,不由得吟道:
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
说完,他拾起一块石片,将这两句话题在茅草亭的柱子上。
1898 年,陈天华在资江书院读书的时候,正赶上维新派领袖之一的谭嗣
同,回长沙主持“新政”,全省的风气一下子全变了。在陈天华的家乡新化,
有人仿效省城梁启超任教的时务学堂,办起了新式学堂。陈天华马上考入这
个学堂读书。
第一次作文,教师出的题目是《述志》,让学生们谈自己的志向。陈天
华接过题目,不加思索,提笔就写:
“⋯⋯男子汉在最困难的环境中立功,在战场上取胜,要像汉朝的班超、
宋朝的岳飞一样。当今立志,首先应为变法维新出谋献策,为改变国家面貌
建功立业。如果这样进取不成,退一步也要著书立说,与那些老学究们一争
高低。只要我活着,就要做这些事!”
作文写完,陈天华第一个交卷,走出了教室。
教师看了陈天华的文章,非常欣赏。他评论陈天华的文章,立意新颖,
文风犀(xī)利,读了让人有快刀斩乱麻的感受。教师大笔一挥,给陈天华
的《述志》一文打了全校的最高分。
名人思乡的故事
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夕,天津《今晚报》刊登出一篇据说曾是周恩来邻居的王佩华回忆的惊天新闻:1956年周恩来为督促家人平坟还耕,利用到南京办公事时悄然返回淮安以说服婶娘平掉祖坟。后来经过大量查证当事人,完全否定了这一传闻。
周恩来建国后曾回过淮安的说法,今天的淮安仍时有街谈巷议。每当人们归结他自1910年离家后再未回过家时,总会有几许遗憾:他就是一心为公,不会连“家”也不要了吧!
其实,周恩来思乡未回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周恩来1910年春离开淮安后特别怀念故乡,曾多次通过信件与龚志茹表妹等联系问及淮安情况。他身处异乡,心怀故土,尤以寒暑假中这种思乡情绪更盛。直到他到南开读书时,还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年华似水,岁月不居。余负笈津门,亦已三载矣,追忆囊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乐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携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乡关归不得,同胞兄弟各西东,又徒伤奈何而已!
二十九日。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余归家食既毕,以人稀故无他务,独据一案,取校中自治励学会新出版之杂志阅之,历三时许全书几尽。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温榻之梦未经,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这篇思念家乡、梦牵故土的真情表白,今天读来,仍让人鼻酸。他的作文老师读后在文末写下了“篇中叙及父母双亡,不忍蓼莪卒读,直令人昼夜心伤。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动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的批语。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回国途中来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当他在石河子招待所意外见到来自淮安钦工公社建华大队的女青年李正兰时,立即问长问短,并深情地对李正兰等在场的人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那么周恩来为啥离家几十年未能回一次故乡呢?
“伯伯太忙,他不能因为回家耽误他的工作。”“再一个就是老家淮安除了我们这一房头外他也没有什么亲人。”这是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生前对笔者讲的。
虽然周恩来一直没能回故乡看看,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直萦绕于怀。1950年1月初,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及一部分党外著名人士做《干部要过好土地改革关》的动员报告时,深情地说过一番话:“……1946年春天,蒋介石还都南京,我也随之从重庆到了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当时我很想家,想回去看看。因为我从1910年离开淮安后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去过了……”说到这里,周恩来声音哽咽,眼眶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接着说,“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指周恩来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的坟,因此,我很怀念淮安那个地方。”短暂的沉默之后,周恩来双眉紧锁,接着说,“但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为什么?我第一个考虑的是,当时淮安已经是解放区,我们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都设在淮安。我若回去,在安全、接待上必定要增加他们的麻烦,给他们带来许多困难;第二个考虑的是,我们周万(“万”指周恩来外公家)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淮阴、淮安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回去见了这些亲戚朋友之后,可能会使这些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上的土改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个考虑的是,淮安当时虽然是解放区,但我通过同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其他要员的多次谈判,从中得出的印象是蒋介石迟早是要打内战的,而淮安就处在南京的北一侧,待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两淮后,国民党的反动派是可能要报复我所见过的亲友的。所以,我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没能去祭扫我母亲的坟。”
“现在,我们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讲话最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淹没。
7年后,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又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即今镇淮楼),放放风筝……”
王汝祥虽然能体会周恩来的话,但仍不忘临来时县委常委们的嘱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时间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来微笑着回答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是的,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摆渡的艄公,他要拼命“摇橹”,把全国人民载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了。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一说是1956年,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去世时,周恩来为报答老人家当年的抚育与监护之恩,在无法回家奔丧的情况下,曾专门乘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淮安师范的那段城墙上扔下一封祭婶母的信。为此,当年的淮师学生还被学校领导组织起来去寻找这封信。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淮安的林集公社联盟大队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县长进京当面请他,所以周恩来专门乘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飞机上向家乡人民挥手。
……
这几个传说都十分感人,令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深信不疑。所以,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每当有飞机从淮安上空经过时,无论城乡,人们常常驻足留连,搭上眼镜观看,直到飞机消失在天际。周恩来到底有没有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建国初调到周恩来身边当秘书,后又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李琦,跟随周恩来40年、曾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转战陕北时期就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原国家安全部部长罗青长,以及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几十人,大多数都不知道此事。直到1994年9月4日,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赴京征求意见,在首都宾馆二楼召开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我遇上了原周恩来经济秘书王伏林,就直率地问他:“王老,您知道不知道或者听没听说过周总理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王伏林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九凤呀,你算问对了。我不是听说,那天我就坐在飞机上。等会儿我在会上说吧。”
等到王伏林发言时,他说:“周总理生前虽然没有回过淮安,但他对淮安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他从广州乘专机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了,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驾驶舱,让机长袁桃园把飞机的高度拉下来,速度降下来,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回到北京后不久,一次我在总理值班室值夜班。总理工作一段时间累了,走到值班室,还对我说起那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的事。他说,淮安城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棋盘式的街道,鼓楼、宝塔(指文通塔)都还在,只是南门大街好像比原来宽多了。”
王伏林说完这一故事时,把目光转向原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说:“成元功同志,那天你也在飞机上,是哪一年的事?”
成元功听了先伸出5个指头,然后又做了一个“9”的手势。王伏林心领神会,马上说:“对对对,是59年。”
事后,我为此又专门去北京成元功家中。成老又详细告诉我说,周总理他们每次乘飞机前,机长都要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当面汇报沿途天气、飞行航线、速度、高度,有时还要报告机组成员名单。
那天,驾驶苏联产的伊尔—18专机的机长是袁桃园。他向总理汇报后,总理问他:“小袁,这次又从我老家上空经过吧?如果天气好,能不能降低一下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好让我看看老家淮安?”袁桃园回答说:总理,只要淮安低空云层不浓,是可以让您看的。”周恩来一听,脸上马上露出笑容。
那天快飞临淮安上空时,(据袁桃园回忆,实际上还偏离一点航线。因为他们已根据周恩来要求,事先将“广州—北京”的飞行航线调整为
“广州—上海—北京”的飞行航线,不过他们没敢告诉周恩来。据此,袁桃园还告诉周恩来大概什么时间可飞到淮安上空,以便周恩来自己掌握)不住看手表的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有点踉跄地(伊尔—18飞机没有现在的专机平稳)走向驾驶舱。成元功一见,马上站起来跟到机舱门口。听周恩来对机长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降下高度让我看看?”正在专心致志驾驶飞机的袁桃园马上回答说:“可以。总理,我早做好准备了,您坐下看吧。”说着,副驾驶已站起身来,让总理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袁桃园随即将飞机平稳地拉到1000多米的高度,并低速从淮安上空飞过。周恩来神情专注地看着他十分熟悉的桥溪巷陌。飞机速度虽然慢,但还是很快飞过了淮安上空。当袁桃园转头问周恩来:“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马上说:“不用了吧,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回北京吧。”接着,他站起身,由成元功扶着走回座位。他坐下后,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他一定是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了。至于周恩来到底是哪一天在飞机上看淮安的,成元功特意找到中国民航,查阅了当年的民航日志,是1959年的元月2号或12号,因为这两天周恩来都曾从广州飞北京,具体是这两天中的哪一天,现在已无法查证清楚了。
名人思念家乡的故事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赵构一行游聚景园(今柳浪闻莺与清波公园)时吃了一碗宋五嫂的鱼羹。这宋五嫂原是东京汴州(开封)人,金兵入侵时南下到了杭州,烧的鱼羹带有浓浓的北宋家乡风味,勾起了赵构浓浓的思乡之情。
赵构特别垂爱这道菜,不仅赏赐金银,还请她到后宫制作鱼羹,以便不时品尝。时人诗云:“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倍价来争市,半买君思半买鲜。”
名人与乡愁有关的事例
1、余光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乡愁》曾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 。
2、杜甫——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译: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3、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自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
译: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扩展资料:
《乡愁》不仅有着结构和韵律上的艺术之美,更因其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和对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期待而有着情感之美。《乡愁》有四小段,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学时,曾在千余学生面前亲自朗读了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这一段描绘出了乡愁化作往来的桥梁,将海峡两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的图景,余光中对两岸统一的信心,在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是故乡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汉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