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200字左右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205字故事梗概如下: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
有一天,李白趁老师不在学堂,就又偷跑出去玩耍,他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他感到十分好奇,于是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回答他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
李白大吃一惊,这么粗的铁棒怎么可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对他说只要天天磨,总能越磨越细,最后肯定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深受感动,从此用功读书,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扩展资料:
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音】zhǐyàogōngfūshēn,tiěchǔmóchéngzhēn
【释义】杵:舂米或捣衣的棒。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宋朝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翻译】传说李白曾在象耳山中读书,学业还未完成,就离开了学堂,经过一条小溪时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问老妇人磨铁棒做什么,老妇人回答说:“想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返回学堂完成未完成的学业。
【例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二、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_)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
一代诗仙李白,相传他小时候很不喜欢读书,觉得读书太辛苦,经常逃学。有一天,他又跑到外面去玩,在林间遇见一位老人,他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大粗铁棒。
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人在干什么。老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棒,得磨到什么时候来能磨成绣花针啊?”
老人笑笑说:“一滴水可以穿透石头,愚公可以移走大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只要下定决心,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会磨成的。”
老人的一番话,让李白觉得很惭愧。从此以后刻苦努力,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扩展资料
出处:本文出自《方舆胜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杵磨针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就跑到外面玩去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就回家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如今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扩展资料:
唐代大诗人李白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瑰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几乎是每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源于李白少年时的故事。
据记载,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后,又走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他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李白每天学习特别用功,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就是因为他从小下苦功,他才能那样才高学博、识见深广。他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影响。
据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这个励志故事中的老妇人自称姓武。磨针溪,在四川眉州象耳山下,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3、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工夫不负有心人。重视生活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界上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心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合集7篇)
铁杵磨针的故事1
【注音】tiě chǔ mó zhēn
【典故】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
【释义】铁杵:铁棍。铁棍子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铁杵磨成针、铁杵成针
【同韵词】正始之音、日进斗金、力敌势均、触目警心、泣血椎心、人面狗心、一片赤心、纡朱怀金、咸与维新、摆袖却金、......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成语举例】那南方中的举人进士,不知费了先生多少掏成,多少指点,铁杵磨针,才成正果。 《醒世姻缘》第25回
【其它使用】
◎ 且不说编成此书要耗费多少心血,就是用楷书清稿,也要"铁杵磨针"的毅力,才能办得到。
铁杵磨针的故事2
四字成语:铁杵磨针
出自: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解释: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同学,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铁杵磨针的故事3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读书,也不求上进。
有一天,他正在屋子里读书,书刚读到一半,心烦意乱,又打呵欠,又伸懒腰。他觉得读书没有意思,作诗又太难,而且坐得腰酸腿疼的。看看屋里没人,他就悄悄地溜出门去,跑到山下的小河边捉蜻蜓。
走啊,走啊,他终于来到了小河边,忽然他发现小河边上蹲着一个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棒,在一块大石头上使劲地磨呀磨呀,她干得十分卖力,汗珠不断从她那花白的鬓角流下来。
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好久,挺纳闷,始终猜不出来老婆婆磨铁棒是要干什么。于是走上前问:“老婆婆,请问你磨这根铁棒干什么?”
老婆婆擦了一把汗,回答道:“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真的吗?”李白很吃惊,“这么大一根铁棒,怎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看到他惊异的样子,笑呵呵地说:“孩子,铁棒总是越磨越细,只要我下定决心,天天磨,月月磨,还怕磨不成针吗?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啊!”
李白听了,若有所悟,对自己逃学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连忙转身跑回家,翻开书本,一遍又一遍地读起书来。从此,他再也不贪玩,不怕苦,而是发愤学习了。
后来,李白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诗人。
人生哲理: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肯下苦功,并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铁杵磨针的故事4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铁杵磨针的故事5
铁杵磨针的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熘熘、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幺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幺?”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幺粗,什幺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幺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幺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无论做什幺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铁杵磨针的汉语词典解释: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幺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明沈鲸《双珠记·举途乡谊》: 「龙头属老成,苦工夫积累,铁杵磨针。」
《醒世姻缘传》第叁叁回: 「必定有那齐人般的一副面孔,赵师灏愕囊桓毖骨,祝鮀般的一副舌头,娄师德的一副忍性,还得那铁杵磨针的一段工夫……他也便将就容纳你了。」
陶行知《古庙敲钟录》: 「朱先生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是听我说过的,还有铁杵磨针也不要忘掉。’」
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铁杵磨针’之喻,即熟则生巧之意。故中与不中要看学力。」
铁杵磨针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愚公移山、滴水石穿
反义词:无
用铁杵磨针造句:
1、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2、李老师常以铁杵磨针来勉励同学们应努力求学,以图日后有所成就。
3、刘晓飞知道学功夫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是日积月累,铁杵磨针的事情。
4、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5、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磨针的。
铁杵磨针的故事6
[释义]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语出]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造句]:
1、李老师常以铁杵磨针来勉励同学们应努力求学,以图日后有所成就。
2、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3、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4、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5、你还记得我给你讲过铁杵磨针的故事吗?
6、修仙求道不也和这铁杵磨针的道理一样吗?
6、造句网尽量原创和收集高质量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7、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磨针的。
8、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不坚,半途准备下山,半路上碰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
9、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意志不坚,中尉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
10、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不坚,中途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
11、刘晓飞知道学功夫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是日积月累,铁杵磨针的事情。
铁杵磨针的故事7
李白是唐代大诗人,但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 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 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深奥难懂,李白学 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 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偷偷溜到一条小河边去 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蹲在小河边 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这位老奶奶身边,问道:“老大 娘,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奶奶没有抬头,她 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 不是在开玩笑吗?该到什么时候才磨得成啊!”李白 脱口而出,而老奶奶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 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感动,从中也受到了启 发。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 持做,什么事都能够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 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用功学习,历代诗词歌 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流芳千古的伟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小故事
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渡过了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的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若干年后,李白终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
(1)铁杵成针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铁杵成针的近义词: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成语铁杵成针的故事
成语】: 铁杵磨成针
【拼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解释】: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语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这句成语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少于50字小故事
什么时候来谁在哪里干什么结果怎源么样照这样来概括。一次,李白在读书,还没有读完,就不耐烦丢下课本走了。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努力磨铁杵,李白问她,老婆婆回答:“我要磨成针。”李白恍然大悟,回到家专心完成学业。 请采纳哈
将铁杵成针改写成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 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 ”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乐地跑着,忽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
“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
“ 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 ” 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
“ 磨针?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 ”
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 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 对呀 ! 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 ”
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从此也不再敢偷懒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的。这个成语也说成“只要工夫深,铁 杵磨成针”。
李白被人们称为 “ 诗仙 ” ,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 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 论要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加油!!
铁杵成针的故事三百字续写小故事
林静山幽,只影孤灯。太白夜归,案前独坐。细思老妪之言,恰通读书之理。持之以恒,铁杵可成针,学问亦可精进。古有孟母、乐羊子妻断织劝学以成古之大儒。今之老妪磨杵虽非为劝学,然言者无心,闻者有意,天生吾太白必有大用,当不让先贤,悬梁刺股,方能于这大唐盛世搏得个青史留名。由此,李太白学问日进,终于开万世文风,与杜拾遗并称“李杜”,享誉后世。
铁杵成针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拓展资料:
铁杵成针:[ tiě chǔ chéng zhēn ]
详细解释
1.【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3.【例句】: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铁棒磨成针的故事主要内容
铁棒磨成针的故事主要内容: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7)铁杵成针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出自于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做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意思是: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作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8)铁杵成针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从表面上看,这个成语是褒义的。但仔细想想,将一个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这不明显是浪费吗?既浪费了一根铁杵,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何况对于一个老太太来说?持之以恒的毅力固然可贵,重要。但也要注重一个“效率”啊。
把铁杵成针改写成150字以上的小故事,怎么写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回天,李白答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专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属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典故】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持之以恒
【反义词】半途而废
【同韵词】天下归心、一场欢喜忽悲辛、芒刺在身、难割难分、尺璧寸阴、司马昭之心、珠盘玉敦、意气相亲、贵古贱今、南面称尊、......
【英语】littlestrokesfellgreatoaks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13篇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1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2
导读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未成,弃去。过小溪,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李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他渡过了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啦,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的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若干年后,李白终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
出自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3
成语名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成语拼音: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tiě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槌。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来源: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成语造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只字开头的成语
只要功夫 只许州官
包含有只字的成语
不怕官, 天下无难 万事俱备 只许州官 只要功夫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4
铁杵磨针的故事视频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但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这句成语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成语】:铁杵磨成针
【拼音】:tiěchǔmóchéngzhēn
【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铁杵磨成针成语故事
注解:仵,捣臼或捶衣服用的棒褪。
释义: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肯下功夫。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5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传说李白小的时候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过了一会儿,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儿去了。
李白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这是谁在磨东西呢?他寻着声音走去,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对准磨刀石,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他蹲下来,两只手支着下巴,傻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李自忍不住了,问道: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磨针。老奶奶头也不拾。
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禁不住我天天磨呀!只要我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
李白听了,心里象打开了两扇窗户:对呀,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的意思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绚(xuàn)丽夺目的明珠。天才出于勤奋。李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跟他的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人的天资不完全一样,有的聪明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铁杵磨成针的原文
李白少读书①,未成②,弃去③。道逢老妪磨杵④。白问其故⑤。曰:欲作针⑥。自感其言⑦,遂卒业⑧。
《潜确类书》
铁杵磨成针的注释
①少(shào)少年时候。
②未成没有完成。
③弃抛弃。
④老妪(yù)年老的女人。杵(chǔ)棒。这里指铁棒。
⑤故原因,缘故。
⑥欲想要。
⑦感其言被她的话所感动。
⑧遂(suì)于是,就。卒完毕,结束。业学业。
铁杵磨成针的`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6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传说李白小的时候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过了一会儿,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儿去了。
李白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这是谁在磨东西呢?”他寻着声音走去,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对准磨刀石,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他蹲下来,两只手支着下巴,傻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李自忍不住了,问道: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磨针。”老奶奶头也不拾。
“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禁不住我天天磨呀!只要我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
李白听了,心里象打开了两扇窗户:“对呀,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的意思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绚(xuàn)丽夺目的明珠。天才出于勤奋。李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跟他的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人的天资不完全一样,有的聪明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岩石的缝隙里掉进一些松树种子,后来成活了八株小松树。土地贫瘠,山风暴虐,八株小松树艰难地生长着。
三年后,一个农夫上山,看到了小松树,想把它们移回去,栽在房前屋后。他只刨了五棵,因为另外三棵太瘦小,怕移回去活不过来,就没有要。
十年后,一个园艺师来到高山上,看到这三棵松树是优质品种,想把它们移到公园里去供人观赏。他移走了两棵,还有一棵因为长在山岩边,人上不去,就放弃了。
剩下的一棵松树看到同伴们都被运走,直怪自己长在偏僻处,不然就不用在这山里承受寂寞和苦难了。又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那棵松树不再哀叹命运的不公,而是抓紧足下的土地,承受着狂风严霜,鼓足劲头生长。
两百年后,一条山路从山下修了上来。上山观光的人络绎不绝,都惊叹那棵松树的高大奇绝——它背山临谷,云遮雾绕,苍虬挺拔,亭亭如盖……
不久,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为它竖了一块牌子,上书“天下第一松”。
那棵松树错过了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成了“天下第一松”。可见,比机会更加重要的是坚守足下的土地。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摆出一副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不卑不亢地说,“我们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喝道,“你怎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完蛋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害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要变成碎片的!”
陶罐不再理会。
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废墟里。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7
《铁杵磨成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成语故事。
它讲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时候很调皮,不爱学习。有一次,他从学堂里逃课出去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李白满脸狐疑,就上前询问,当得知老婆婆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时,他震惊了,老婆婆看穿了他的心思说:“水一遍遍滴,就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了,我一天天磨,只要我不放弃,总有一天可以磨成针的。”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这番话,茅塞顿开,连忙回学堂上课去了,经过不懈努力,最后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每次下定决心要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一开始都是好好坚持的,到后面就半途而废,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说到持之以恒,看上去简单,做起来真的特别难。我很佩服这种精神,更佩服拥有这种精神的人。
还记得那一次学自行车,刚刚开始时,我跃跃欲试地坐上了车,双脚在地面上一点一点地移动,从而使自行车动起来。但长时间这样让我心生厌烦,几次想不学习了。但看到伙伴们骑车的样子,我又默默地坚持了下来。
终于,在我的一次次努力下,我学会了!刚开始是踩了一两下便滑倒了,后来变成了七八下,最后骑了一条街、两条街……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只要有毅力下苦工夫就能克服困难做出成绩。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老婆婆和李白那样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8
今天读了《铁杵磨成针》一文使我很受感动,讲的是一位年轻的人,把铁棒磨成针的故事。
为了把铁棒磨成针,他不辞劳苦,白天磨呀,晚间磨。不但在滴水成冰的冬天磨呀磨!而且在炎炎似火夏天还是在磨呀磨!亲戚朋友劝,他只要摇头。路过的人劝,他还是摇摇头。妈妈心疼儿子,劝他不要磨了,他笑了笑说,做事哪能半途而废呀!又继续磨呀磨!最终大功告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这个故事对我教育很深。我以前铅笔字写得不好,看懂我的字的人不多。老师让我练字,开始还好,愿意写,一会就不愿意写了,枯燥无味,即使写也是处于应付,字没有进步。老师发现后,让我《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使我很受启发。又拿来字帖让我临摹,一段时间我的字明显进步,妈妈看我的字非常“惊呀”,同学看我的字好似羡慕呀。
我还代表学校参加中心校的写字比赛,获一等奖。由于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还获得大连写字二等奖。我还要努力,将来我还要参加全国比赛呢!我相信《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9
【成语】: 铁杵磨成针
【拼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解释】: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语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这句成语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10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为后世敬仰。他小时候很聪明,可他与众多男孩一样地贪玩,做事情没有耐心和恒心。
一位不知名的老婆婆在李白的成长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天天气很好。老婆婆在阳光下打磨一根铁柞。偶尔抬眼,她看到了一个悠闲溜达的少年。少年李白亨受着阳光的照耀,他觉得只要不让他那么辛苦读书,一切都好。
他稍稍转身,就看到了老婆婆手中的铁柞。铁柞铮亮,有些刺目。
他很奇怪,便走上前道:“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呀?”老婆婆抬起头,眯缝眼睛打量了一会儿,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他笑了,少年的笑总是很灿烂。笑罢,说:“这么粗的铁柞能磨成针吗?”老婆婆缓缓地磨着铁柞,没有抬头。半晌,道:“我现在决定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阳光下的少年李白,沉默不语。
望着老婆婆的背影,他心里反复念叨着:“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
这是老婆婆送给他的话。
后来李白认真读书,日积月累,终于成了很有学问的人。他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光耀千古的名篇。
出处:宋代祝穆《方典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澳,逢老棍方磨铁抖,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11
李白的铁杵磨成针
励志人物配图
李白中国的著名诗人,不过,其实李白年幼时是非常贪玩的。不仅读书不用功,而且还会逃学,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名白发苍苍的奶奶,手中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询问:“奶奶,你为什么要磨这个啊?”老奶奶回答说:“我想要将它磨成一根针啊!”李白又问:“这么大的铁杵,得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磨成针呢?”老奶奶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就会越来越细。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铁棒也可以磨成针啊!”
李白听后恍然大悟,觉得老奶奶的话非常有道理。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课了。不管老师留多少功课,他总是很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最终,李白成为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12
李嘉诚是推销员出身,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哇!”
原一平接过话头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时彻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当年,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从西营盘到上环到中环,然后坐轮渡到九龙半岛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最初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李嘉诚早先在茶楼当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后来当推销员,依然是背着大包一天走10多个小时的路。
天上从来不掉馅饼,有人说,如果掉的话那饼肯定有毒。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者,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辛酸。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13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通过读书让我深深的懂得了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无声地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一本好书又像一片知识的海洋,任我们遨游,一本好书还像一盏路灯,指明成功的道路,每本书里都有一个主要的思想,教会我们怎样去做人或是做事。
我读了许多书,有《科学实验王》、《幽默格言故事》、《故事大王》、《木偶奇遇记》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难忘的是《故事大王》这本书,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铁杵磨针》,这个故事主要是讲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候很顽皮,不用心读书,有一天,李白来到了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老婆婆在一块石头上磨一个大铁棒,李白问:“老婆婆,您在磨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给我女儿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奇地问:“什么?这么粗的的铁棒要磨成绣花针,这可能吗”?老婆婆严肃地说:“孩子,你别看这铁棒很粗,只要天天磨,就会越磨越细,功夫到了就能磨成针了”。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思了很久,觉得老婆婆说的话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他为自己不好好读书而惭愧,决心今后要向老婆婆学习,发愤努力地读书,再不贪玩了,通过李白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著名的大诗人。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有恒心,下苦功夫,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做出成绩。从现在起,我也要向李白学习,发愤、刻苦、努力的读书,争取考一个我理想中的清华大学。作者:二年一班陈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