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传记 > 正文

为国奉献的名人故事100字(为国奉献的历史人物故事)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3-16 07:50 来源:淘名人 阅读:

无私奉献的名人故事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诺贝尔的永恒奉献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4,达尔文心系造福事人类 

达尔文的后半生体弱多病,仍然坚持实验和著书。他曾说:“对于科学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病逝。他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曾不断地追随科学,并且把我的一生,献给了科学,我相信我这样倚靠是正确的,所以不会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使人类得到直接的好处。”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达尔文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

5,两弹元勋——邓稼先

18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历史风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关于无私奉献的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不要雷锋的,都掉渣了。。。

搞笑了你 居里夫人 等 我帮你复制1、

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

,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

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

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

毅然回国:大数学家

,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

,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

:早在1624年,荷兰

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

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

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

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

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

,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

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

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

职务,奔向祖国。

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

,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

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6.

(1904-2005) 男,汉族,四川成都人,

。生前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文学家。

1927年赴法国留学,开始

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1957年,他与靳以共同创办《收获》杂志,并担任主编。1978年至1986年创作五卷《

》。其著作结集为《

》26卷,翻译作品结集为《

译文全集》10卷。广大读者称他为“二

的良心”。他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

近代和古代爱国故事(100字左右).(名人故事)

1、屈原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慢慢的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2、詹天佑

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3、刘胡兰

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

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4、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5、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状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为国家做贡献的人物简短事迹有哪些?

1、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1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2、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

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结束“洋油”时代而顽强拼搏。

他组织全队职工把钻机化整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奋战3天3夜把井架耸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运水保开钻。

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水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

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3、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

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

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

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

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为国家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有哪些?

为国家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有:

1、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2、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全国人民有饭吃,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水稻高产技术,他的研究成果造福于全人类。他是伟大的,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典型代表。

他小的时候也受尽了饥饿的痛苦,所以他长大之后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这个老人走了他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在心。

3、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毕业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

华罗庚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

4、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代表作品:发现青蒿素。

5、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杭州,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1955年回国,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参加中国火箭、导弹研制工作,从事航空航天研究。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的原子弹、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励志为国做贡献名人事例

1、詹天佑

1905年到1909年,为发展商业,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总工程师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师。该路自北京至张家口,穿越军都山脉。

地形险峻,工程异常艰巨,长约200公里,为通往西北之要道。为争夺修路权,英、俄两国相持不下,清政府决定自力修筑,但缺乏信心。外国人纷纷议论,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

詹天佑则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他面对着外国人的讥讽,以大无畏气概,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知难而进,齐心为国争光。

修筑之初,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詹天佑率仅有的两名工程学员,于1905年5月,自丰台经南口、八达岭,勘测至张家口,随即回测,并选测了自延庆州绕过八达岭经德胜口。

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较线(对永定河谷路线,也曾考虑,以工程艰巨,限于经费及工期无可能采用,故未勘测)。6月回到天津总局,提出勘测及调查报告,并拟定修筑方案。

计划分三大段修筑,第一段(丰台至南口)先行开工,以早日通车运输而获利;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及第三段(岔道城至张家口),再详细勘测。特别是第二段中南口至八达岭。

地形险峻,更须进一步选测比较线。报告中称,“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可早享一日之至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而路工之难,亦实为向来所未有。”

2、岳飞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岳飞少年时期,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

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岳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_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

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岳飞辞别刘_,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

又到河东路平定军(山西平定县)投戎,被擢为偏校。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宋钦宗,次年改元靖康。

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宋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选择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河间、中山等三镇与金。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赵桓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赵桓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

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

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

3、林则徐

1839年3月10日,奉命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

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

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在军事方面,他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

专门派人从外国秘购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

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林则徐将西方国家的“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探求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组织官兵在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学习演练西洋武器,学习西法练兵。

并经常亲往阅操,抓紧训练官兵。他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等在东较场检阅军队,准备迎击英国侵略军。

当时,数百名精选出来的官兵演习了排枪、火炮等,林则徐看后大为赞赏。为激励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林则徐当即挥毫赋写新联一副,悬挂于东较场的演武厅内。

4、霍去病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

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长大后,知道了父亲的事,有次任骠骑将军出征时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

霍去病便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汉唐时指父亲)之子。”霍仲孺愧不敢应。

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后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5、文天祥

文天祥听说益王未立,于是上表劝请即帝位,以观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至福州(今福建福州),拜右丞相。不久与陈宜中等人议论意见不统一。

德_二年(1276年)七月,于是以同都督职出任江南西路,准备上任,召集士兵进入汀州(今福建长汀)。十月,派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_率领一支军队攻取宁都(今江西赣州宁都县)。

参赞吴浚率一支军队攻取雩都(今江西赣州于都县),刘洙、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来与他会合。邹_以招谕副使在宁都召聚兵众,元军攻打他们,邹_兵败。

同起事率兵的人刘钦、鞠华叔、颜师立、颜起岩都死了。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收复了永丰县(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不久兵败被俘,死于狱中。文天祥听说罗开礼死了,穿起丧服,痛哭不已。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