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通过探索取得的成功事例
1、焦耳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焦耳在研究热的本质时,发现了热和功之间的转换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最终发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中,能量的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和开尔文合作发展了温度的绝对尺度。他还观测过磁致伸缩效应,发现了导体电阻、通过导体电流及其产生热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常称的焦耳定律。
2、布拉格
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小时侯家里很穷,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通过顽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经历的那段贫穷的岁月,成为了日后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他早年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及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大学教授,1940年出任皇家学会会长。由于在使用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与儿子W.L.布拉格分享了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子两代同获一个诺贝尔奖,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还作为一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英国公共事务中的风云人物。
3、吕蒙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4、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
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5、张衡
张衡一直对天文地理非常感兴趣,在长大之后,就被皇帝任命为“太史令”,主要是管天文地理。那时候中国经常发地震,皇帝和一般老百姓都把地震当做是不吉利的象征。
张衡他相信这是大自然的作用,于是下定决定做一个能测定地震方位的装置。从那以后,张衡用心研究,到处调查,经过一些年,他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器——候风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像个大酒坛子,四周的八条龙,向八个方位伸展着。每条龙口中都含了一颗小铜球,每龙头的下面,都有一个铜做的蹲坐的蛤蟆。这就是它的内部结构模拟图。
据张衡说,只要哪个方向有地震发生,哪个方向的龙头就会张开嘴,吐出铜球,铜球就正好掉落在它下面的蛤蟆嘴里,发出响声作为警报。
名人探险的故事精你看过几个
探险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危险的地方,这可谓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运动,它是在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以及人类的智慧、魄力的程度。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名人探险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父亲名叫马哈只,曾到过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所以叫“哈只”(这是将荣誉赠给到过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的专称)。从云南到麦加,相距万里,马哈只是徒步前往的,历经千辛万苦,自不待言。
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少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的影响下,强烈的好奇心早已萌芽。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
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三保被掳入明营,后做了太监,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他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朱棣登基之后,御赐“郑”姓,并改名为和,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了向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他一共经历了28年,分七次下西洋,经过的地点有:新州港,曼谷,满刺加,旧港,柯枝,古里,忽鲁谟斯,刺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30多个国家,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 文化 交流。
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在这次航程中,郑和前往麦加,实现了一生的心愿。也为后人开辟了道路。
郑和下西洋,在地理学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价值信念,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郑和给我们的启示是久远的。大海辽阔无边,我们的所知极为有限,勇于开拓、不达目的地永不停止的精神将鼓舞着我们不断探索新知。郑和的航程没有停止,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将去向更无垠的远方。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二:热爱冒险的徐霞客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 大雪 。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三: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
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
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4: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将自己的大半生花在了探险旅行上,《徐霞客游记》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中国地理地貌、风俗人情的多样,更是展示了徐霞客探险故事的精彩。徐霞客,出生于1587年,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著有《徐霞客游记》,后世将其尊称为游圣。徐霞客本名徐弘祖,江苏人,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富庶之家,祖上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徐霞客的祖上修有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条件。徐霞客对读书十分痴迷,从小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的人生观大多是受其父母影响,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与权贵结交,喜爱到处观山赏水。徐霞客受其父亲的影响,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想出去看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母亲在世,所以压制了自己的念头。徐霞客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
徐霞客听母亲的谅解和劝慰后,决心去远游,这一年,他22岁。此后的30多年,徐霞客都在进行他的探险旅行。直到1640年,徐霞客在云南身患重病,被人送回家乡,第二年在家乡江阴去世。徐霞客先后游历了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旅行生涯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自己背着行囊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地区。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徐霞客28岁时在温州雁荡山探险旅行,据古书上记载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徐霞客想一睹湖貌,就决定爬到山顶去。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人难以立足,根本没有湖。可是,徐霞客依旧继续前行,遇到了悬崖,绳子断裂,徐霞客差点粉身碎骨,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接起来,又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是在黄山,徐霞客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根本找不到路,但徐霞客拄了一根铁杖开始登山。到了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背阴的地方已经结成坚冰,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为了攀爬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缓慢攀登,爬了上去。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徐霞客给后世留下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贡献,最难能可贵的是徐霞客为了自己的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猜你喜欢:
1. 有关冒险的名人故事
2.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3. 经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选小故事
4. 名人故事精选
5.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精选
勇敢探索的名人故事
一、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二、开普勒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
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者”。
三、爱迪生
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我可以试想,如果爱迪生在助手劝他停止实验的时候放弃了,我们现在会怎么样呢?可能我们还要点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灯在夜里照明。其实爱迪生的每次试验失败都可以看作是挫折。这么一算,爱迪生发明电灯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目啊!
四、张海迪
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五、奥斯特洛夫斯基
命运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残酷的:他念过三年小学,青春消逝在疾驰的战马与枪林弹雨中。16岁时,他腹部与头部严重负伤,右眼失明。20岁时,又因关节硬化而卧床不起。面对着命运的严峻挑战,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没比掉队更可怕的事情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命运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他不想躺在残废荣誉军人的功劳簿上向祖国和人民伸手,他用沸腾的精力读完了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如饥似渴地阅读俄罗斯与世界文学名著。书籍召唤他前进,书籍陪伴他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