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韩恢简介

韩恢

更新时间:2019-08-13 17:34

韩恢(1887-1922),字复炎,江苏省泗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曾担任讨袁军江北总司令。少年时期读过私塾,1909年从军,后来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协助革命军攻下南京。二次革命时,担任南京都督,但最后因南京失守而撤退。二次革命失败后,滞留于上海,准备重整军队来对抗袁世凯,并任“讨袁军江北总司令”。1913年8月18日发动南通起义,失败后逃至日本。1914年加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受命回到上海,准备再度起兵,担任“讨袁军第三军军长”,军事计划因遭冯国璋发现而中止。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12月任命韩恢为“江苏招讨使”。1922年的六一六事变,韩恢又赶往广东救援孙中山,并任“讨贼军总司令”,成功将孙中山救至上海。但是韩恢行踪遭到江苏督军齐燮元察觉,齐燮元于1922年10月28日命令上海警察厅长徐国梁逮捕韩恢并移送至南京,11月1日遭齐燮元杀害。孙中山后来追赠韩恢为陆军上将。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韩恢

别名:韩复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泗阳县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22年

职业:革命党人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

人物经历

2

韩恢(1887—1922),字复炎,今泗阳县史集乡韩圩村人,少有大志,一心报国。在私塾读书时,先生教他《论语》、《孟子》等书,他虽能背诵,却不感兴趣。先生责问他,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他沉静地说:“当今世界,列强林立,读此类东西,能兴邦强国、利我中华吗?”

1908年,21岁的韩恢获悉南洋征兵,遂约好友樊炎由泗阳南下,先到镇江,在清政府新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入伍,不久,即随军开往南京驻防。

当时,革命思潮激荡于军中,韩恢如鱼得水,高兴地说:“此真吾辈之事业也。”不久,韩恢升为下级军官-正目。由于他能体察下情,与士兵同甘共苦,常常助人为乐,很得士兵的拥护和爱戴。

新军里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赵声、柏文蔚、冷御秋、林之夏、倪映典、熊成基、林述庆等。在新军中,韩恢不拘小节,但气宇轩昂,胆识过人,勇于吃苦,深得赵声赏识,不久介绍他加入同盟会。为了宣传进步思想,同盟会在南京三牌楼标本部设立俱乐部,在珍珠桥营部设

展开阅读全文 ∨

英年早逝

3

韩恢随孙中山回到上海,奉命重新组织人马,以期打开江苏局面,重建苏北根据地。不料,韩恢的行踪被江苏督军齐燮元侦悉。齐燮元密令上海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将韩恢诱捕,于1922年10月28日解送南京。同年11月1日,韩恢被齐燮元杀害于南京,年仅35岁。孙中山闻讯后异常痛惜,随即派人北上,将韩恢之妻许惠贤、幼子定国接到广州,亲自接见,给予慰勉、抚恤,并追任韩恢为陆军上将。

4

韩恢墓位于南京中山门外,是南京东郊安葬最早的民国要人之墓。1928年11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第一公园烈士祠内隆重举行了“韩恢烈士殉难六周年纪念大会”。随后,将韩恢遗骸从小营迁葬卫岗,并专门建造一座墓地。

韩恢烈士墓坐南朝北,由牌坊、墓道、墓冢组成。牌坊为单门冲天式,石质,高3.5米,宽3米,横额上阴刻于右任手书的“烈士韩恢墓道”六个大字,字下镌刻一对相互交叉的国民党党旗和国旗;牌坊立柱上镌刻一幅由于右任题写的挽联:杀身以成仁志在党国;崇封建华表永慰英灵。墓道长约八十米,宽约两米。墓冢建在石砌平台上,平面呈圆形,直径5-6米,底圈一周用石块砌筑,中间堆成坟包,周围松柏环绕。与中山陵园范围内的其他民国要人的墓园相比,韩恢墓显得小而简陋。

“文革”期间,韩恢墓遭到破坏,仅牌坊幸存,但被推倒而断裂成数截。断裂的石柱被重新接好,牌坊仍旧竖立在原来的位置。牌坊上原先由于右任手书的挽联“杀人以成仁,志在党国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