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陆诒简介

陆诒

更新时间:2019-08-14 18:43

陆诒(1911——1997),字翼维。生于上海县鲁汇镇(今属上海市闵行区)人。曾任重庆《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重庆《大公报》记者、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和《时代日报》编委、采访部主任,《新闻日报》副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陆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97年1月9日

职业:战地记者

毕业院校: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

代表作品:《前线巡礼》,《火线上的五路军》,《热河失陷目击记》

简介

2

陆诒 (1911~1997.1.9) 江苏省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新闻工作者。曾就读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肄业)。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汉口、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编委上海《联合晚报》、《联合日报》编委、记者香港国际新闻社主任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自重班主任香港《光明报》主编。建国后历任上海《新闻日后》副总编辑、编委兼复旦大学教授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战地萍踪》等。

人物事迹

3

1931年8月进上海《新闻报》画刊编辑室实习。历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汉口、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编委,上海《联合晚报》、《联合日报》编委、记者,香港国际新闻社主任,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香港《光明报》主编。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不顾生命危险,采写十九路军英雄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事迹。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进攻热河,被派往承德前线采访,发表《热河失陷目击记》等通讯。抗日战争时期,足迹遍及中国各主要战场,及时、翔实地记录和报道中华民族反击侵略者的消息。曾访问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贺龙等领导人,采访过蔡廷锴、吉星文、冯玉祥、张自忠等抗日爱国将领,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决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理事,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简历

4

民国19年(1930年)起曾在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学习一年,翌年10月进上海新闻报社,在画刊编辑室实习。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任战地记者,赴前线采访过蔡廷锴、张治中等抗战将领。战争结束后,以《新闻报》记者名义,先后赴热河、绥远、河北、四川、西康、福建、广西等省采访。全面抗战开始后,他改任上海《大公报》记者,曾前往太原、延安等地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国24年(1935年)任《救亡情报》编委。民国25年(1936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任《救亡情报》编委。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卢沟桥和上海战场报道前线战讯。同年10月转入大公报社,被派赴太原、延安等地采访。

民国27年(1938年)1月,他到武汉《新华日报》工作,担任编委兼采访部主任。在抗日战争前期,他的足迹遍及各主要战场,先后采访过承德战役、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上海抗战、太原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

代表作品

5

他是中国新闻团体的积极组织者,早在民国26年(1937年)冬,在上海与范长江、恽逸群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井被选为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和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前线巡礼》、《火线上的五路军》、《热河失陷目击记》、《亚非地区的新形势》、《古老城市的新建设》、《战地萍踪》和《文史杂忆》等。

人物评价

6

作为一位名人,他非常谦和、严谨,可以说殊为难得。他总结回顾自己采访生涯,写作《战地萍踪》一书,在《解放日报》连载。这本书使他费尽神思,诚惶诚恐,一点也没有现在有些名人大牌架势、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影子。

他对复旦新闻系师生感情至深、至诚。陆诒在信中说:“我对复旦师室友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希望经常联系,尤盼时赐教言。”“……我比较忙,没有时间再到校上课了。过了十一月中旬,我可以比较空了,届时再议到校和同学见见之事,天冷没有关系。”“将抽空到复旦来玩一天,主要是看看熟人。”“王中教授最近身体好吗?对他极为系念!”“王中教授出门旅游,不知已返校否?甚念!”“学校这一周应该上课了,您又忙起来。望注意劳逸结合,多多保重!”他还多次在信中提到宁树藩教授、舒宗侨教授等人。读他的信,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亲切、诚恳、关爱和温馨,这也是“美酒佳酿,越陈越香”。

陆诒同志长期从事爱国进步新闻事业和党的新闻工作,194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