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冯法祀简介

冯法祀

更新时间:2020-01-22 08:37

冯法祀(1914-2009.7.16),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冯法祀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裴岗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2009年7月

职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毕业院校: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

代表作品:《刘胡兰就义》

人物简介

2

冯法祀(1914~2009),现当代著名油画家。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19岁那年(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1937年中央大学毕业后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改编为第八路军),并到过革命圣地延安。后又迁移至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0年参加抗敌演剧队,从事绘画创作活动,抗战期间曾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其爱国主义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1942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3年受聘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1946年随徐悲鸿先生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他的青壮年时代正是战火遍地之时,这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发展之路,即把自身的艺术根植于广大的劳苦民众之中。 对于冯法祀先生的作品,徐悲鸿先生的评价是“以急行军之作法,描写前后方动人的景象,作法深刻。”

195

展开阅读全文 ∨

生平年表

3

1920年,冯法祀6岁进入江苏省第四师范附小读书,爱好美术,深得老师及同学们赞赏。1928年,在南京一中受到良好的美术基础教育,在周玲荪、冯劭如老师指导下,学习石膏像、风景、静物写生,并作想象画。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这届西画图学生只录取了冯法祀一个人,师承徐悲鸿、颜文梁先生学习油画。徐悲鸿、颜文梁先生早年留学法国,承接了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实主义绘画传统。1934年冯法祀开始直接受徐悲鸿先生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从作于那一时期的木炭素描《希腊祭神浮雕》、《酒神》等及以碳精作的《男裸习作》中,可看到他对于徐悲鸿先生教学的理解,对画面中形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及对于明暗调子的把握。

1936年春,冯法祀随吕斯百先生到雁荡山、普陀山写生,创作油画《雁荡山》,该作品曾于1943年在苏联参加中国艺术展览,苏联评论家对作品在构图,色彩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中国画传统的特点与风格,给予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创作

4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冯法祀创作了《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廖静文女士像》三幅油画肖像。

吕霞光与冯法祀同时代而于20世纪30年代赴法留学,80年代他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购置吕霞光画室,捐赠给中国美术家协会。冯法祀在巴黎考察期间,结识了吕霞光夫人,1989年,吕霞光携夫人来华,冯法祀为吕霞光夫人画下了这幅肖像。画中这位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老人神态安详,略显疲惫,透出人世的沧桑。作品笔法阔大流畅,迅疾准确,凝练而简洁,看不出多余的一笔,体现出老画家坚实的功力。

《暖冬》以冯法祀夫人张云先女士为对象。与画家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饱受磨难的老伴在冬目的阳光中织着毛衣。画面中光线以阳光为主,但仍在室内环境之中,人物在阳光与室内环境反光的映照下,造型与色彩都呈现在微妙而多样的关系中,这幅作品中冯法祀把光与色的趣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虽然是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折射出“文化革命”后,社会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画风

5

冯法祀非常重视素描,视为一切造型美术的基础。他早年师从徐悲鸿,受到严格的训练,这通过他早年的素描课堂作业及以后的素描作品中体现出来,他油画作品人物造型严谨、有力都得益于此。1979年他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工作会议中发言探讨徐悲鸿素描成就时,谈到“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对徐悲鸿的素描举繁治要非常准确的形象化阐述。

冯法祀的油画创作,大刀阔斧,不拘泥于细部。作画开始阶段东一笔、西一笔如围棋布子,几笔摆出作品的整体感觉与布局。强调整体,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撼。他的油画技巧受之于徐悲鸿的传授,对于徐悲鸿的油画艺术有着深入地研究。

徐悲鸿先生在从事中西绘画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造型风格与表现技巧,他的中后期的油画中已显露出中国气派的章法。但社会动荡,使他不可能深入研究这一课题,这一点他意识到了。他曾讲:以前没有想到油画民族化问题,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自信是可以找出一些眉目的。

冯法祀以自己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代表作品

6

《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刘胡兰就义》、《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近作《护士的早晨》、《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像》等。

画家辞世

7

徐悲鸿的大弟子、中国油画界第二代画家冯法祀于2009年7月16日去世。冯法祀2009年7月16日晚19时35分因突发性大面积心肌梗塞辞世,享年95岁。兹定于2009年7月22日上午十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为冯法祀教授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09年7月22日上午十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内,由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的学生冯法祀教授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包括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詹健俊等众多国内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以及专程从成都飞赴北京的冯老生前好友李任仕和冯老先生在川的关门弟子林跃等参加了告别仪式。冯老先生的家人特地在冯老先生手中放上了他最钟爱的油画笔,祈愿他能在天堂继续挥洒艺术。

靳尚谊表示,冯法祀创作的《刘胡兰就义》,在新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文化创作中具有一定的经典性,这幅作品也是冯法祀最有名的作品,目前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冯法祀在70岁后又焕发了创作第二春,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8

冯法祀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深化了徐悲鸿所提倡的油画民族化问题,展现了他对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冯法祀提出:艺术家不能脱离祖国。离开人民谈民族化,实质是形式主义。追求民族化,首先要使中国老百姓看懂。艺术家刻划形象不但让人认识,而且要美。油画家要追求和创造造型的旋律,色彩的旋律。一幅作品既要具有大的整体旋律之美,还应是各细部小的旋律的组合。油画的旋律体现要有提炼,有概括,删繁就简。这和徐悲鸿提倡的“但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是一致的。冯法祀认为:艺术创作对景写生,既要心惊造化之奇,又要忠实认真地抓住自然形貌,更要笔墨淋漓,发挥书写之极致;画第一万张画要象画第一张画那样始终像一个新手,方产杰作。一幅好画要经得住远观近瞧,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主要取决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宏观辨象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在中国当代历次大的社会转折中,冯法祀始终如一地站在新文化的前沿,坚持现实主义画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画家轶事

9

徐悲鸿悲鸿的大弟子

冯法祀1914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他是徐悲鸿的大弟子,1946年又随徐悲鸿先生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系主任,兼任油画系主任。他始终遵循年青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信念。曾创作了《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尤以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冯法祀的艺术理念中可以看到浓重的“前苏联烙印”。

与南京有不解之缘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冯法祀先生可谓是一位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老前辈。2006年11月,他曾赴南京举办“冯法祀油画回顾展”。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