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王小波简介

王小波

(中国当代学者、作家)
更新时间:2018-07-02 13:22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王小波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2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1997年4月11日

职业:学者、作家

毕业院校: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代表作品: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红拂夜奔、万寿寺、我的精神家园、战福

人物生平

2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是个很大的打击。

1957年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58年,“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1959年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1964年,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1965年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1966年,上初一时“文化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家庭生活

3

家庭背景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云南兵团工人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在云南兵团当兵,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79年平反,母亲宋华在延安当工人,原籍山东省牟平县。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婚姻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特点

4

性爱

王小波的小说,第一次集中地用“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革命逻辑。王小波既继承了年代对爱情与革命权力关系的思考,具有强烈启蒙意味,也顺应了年代世俗化潮流。他的“革命+恋爱”小说中,爱情,特别是性爱,不仅是日常化的欲望力旦,更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主体价值,进而成为”人性再启蒙”的重大伦理支撑点。这些小说中爱情的价值,就在于对抗革命叙事对人性的戕害、革命集体道德主义对人性的遮蔽。他笔下的“性”,虽有大胆直白的描写,却不指涉颓废的日常化生活态度,而是精英化的价值伦理。他固执地去探索“革命+爱情”的复杂表现形式,批判性地在诸如“虐恋”、“权力关系”等视角下挖掘革命话语对人性造成的创伤,以及革命与爱情多变复杂的组合关系。

深刻揭示革命与爱情在中国复杂的生成关系,是王小波“革命+恋爱”小说独特的思想价值。首先,王小波洞察到革命与恋爱之间的内在相似性。革命与恋爱,都存在“浪漫化”倾向,革命对常规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5

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小波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所谓的“技法”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认识的小波,在这一年收获颇多,不仅在小说创作上,也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奋和努力换取了大众的认可。(作家扶小风评)

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作家季纯评)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作家哲夫评)

王小波经典语录

6

1、那里的人习惯于把一切不是破鞋的东西说成破鞋,而对真的破鞋放任自流 出处:黄金时代

2、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

3、他们所能做的最坏的事,无非是让我做我最不想做的事。 出处:白银时代

4、我的灵魂里是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 ,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是有一个核心的,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是绵羊一样。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他得到安慰。你对我是属于这个核心的。 出处:爱你就像爱生命

5、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6、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而阴茎倒挂下来。

7、小时候我看到那只公鸡离地起飞时,觉得是个令人感动的场面。它用力扑动翅膀时,地面上尘土飞扬,但是令人感动的地方不在这里。作为一只鸡,它怎么会有了飞上天的主意?我觉得一只鸡只要有了飞上五楼的业绩,就算没有枉活一世。我实在佩服那只鸡。 出处:黄金时代

8、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是我有相反的想法。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子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加入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了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出处:人为什么活着

9、绝望是无限的美好。 出处:万寿寺

10、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 出处: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