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刘禅简介

刘禅

(蜀汉末代皇帝)
更新时间:2019-02-18 07:51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孝怀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目录

基本资料

1

本名:刘禅

别称:蜀汉后主、阿斗

字号:字公嗣、升之

所处时代:蜀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荆州

出生时间:207年

去世时间:271年

主要成就:发展经济,与民休息,后自摄国事

在位时间:223年五月—263年十一月

谥号:思公(晋)、孝怀皇帝(汉赵)

庙号:仁宗(汉赵)

年号: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生平经历

2

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是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

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禅被继母孙夫人携返东吴时被张飞和赵云截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其为王太子。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

展开阅读全文 ∨

历史评价

3

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司马昭: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李密: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薛珝: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王崇:①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括天下也。②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易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回道之巴,远至五城。使

展开阅读全文 ∨

轶事典故

4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魏略》记载:当初刘备在小沛,未曾想曹操突然来打,慌忙逃跑丢弃家属,当时刘禅几岁,跟着人西入汉中被人卖了。建安十六年(211年),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因乱失散的刘备长子刘禅,遂养以为子,为娶妻立家,刘禅只记得其父字玄德。邻居有姓简的一个人,后来刘备攻下益州简某当了将军,刘备派遣简某到汉中和刘禅相见,由张鲁送归益州,刘备立为太子。

*但《三国志》载刘备最后一次在小沛是建安5年(公元200年),而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且赵云第二次救幼主是建安十七年(212年),所以此事真实性存疑。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家族成员

5

女儿

墓葬遗址

6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20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由于洛阳市文物部门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致使刘禅之墓已经夷为平地。

一说刘禅墓(阿斗墓)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的“阿斗寨”附近。

史籍记载

7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三十三:《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至七十七:《魏纪二》至《魏纪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