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夏丏尊简介

夏丏尊

更新时间:2018-08-29 17:11

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浙江绍兴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华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夏丏尊

别名:名铸,字勉旃,号闷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上虞

出生日期:1886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1946年

职业:文学家、语文学家

代表作品:《白马湖之冬》、《文艺论ABC》、《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人物生平

2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丏尊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后任国文教员。该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五四运动南方新思潮的重要发源地。鲁迅、许寿裳当时都在该校任教,他们曾共同发起一场学潮,反对以道学家自命的监督,并迫其辞职。民国二年(1913年),夏丏尊自告奋勇地兼任了该校被人瞧不起的舍监一职。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被学生称为“妈妈的爱”。在语文教学上,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民国八年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等三人积极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行革新语文教育,被称为第一师范的“四大金刚”,受到反动当局和守旧派的攻击,相继离校。

离开杭州到长沙,在湖南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民国十年(1921年)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夏应邀受聘返乡。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是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为实现理想教育,夏邀请一批

展开阅读全文 ∨

往事略集

3

艰苦求学

1900年,夏丏尊十六岁时,考取了秀才。同年五月“庚子拳变”后,清廷宣言变法,废科举,办学校。那时全国的读书人大都是一味靠八股文吃饭的,他们平日朝夕所读的是八股文,经史向不研究,“时务”更是茫然。夏丏尊虽八股积习未深,不曾感到很大的不平,但要从师,也无师可从,只是把八股文一类的范文搁起,换些东莱博议(宋朝名臣吕祖谦作,是数百年来,科举时代投考状元的圣经),读通鉴论,古文观止之类的东西来读,在把当时唯一的算术书《笔算数学》买来自修而已。

1901年他顺应潮流,与他的朋友同到上海去,由他在上海做事的大哥送他进中西书院(即东吴大学的前身)去求学,该校监院(即校长)是美国人潘慎文,教习(即教师)有史拜言,谢鸿赛等人。他的同学,有很多后来成为知名人士,如名律师丁榕,经济大家马寅初等。

1902年他得朋友的劝告,到绍兴府学堂(即浙江省立第五中学的前身)去继续学业;因为这个学堂的学费、宿费均免收,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4

夏丏尊和鲁迅在一师共事时过从甚密,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鲁迅的影响。1909年就参加了鲁迅、许寿裳等发动的反对尊孔复古的“木瓜之役”。后来又在鲁迅启发下提高对文学的兴趣。当时鲁迅还没有写小说,也没有用鲁迅的笔名,但已立志通过文学改造国民精神,并开始从事翻译。他见夏丏尊小说读得不多,曾以《域外小说集》相赠,使夏“眼界为之一开”,从此不断扩大阅读视野,还从日译本转译西欧著作,所以自称是“受他(鲁迅)启蒙的一个人”。

夏丏尊对艺术的兴趣可能还多少受到李叔同(弘一)的影响。李叔同多才多艺,于文学、戏剧、书法、篆刻、音乐、美术无一不精。1912年他到浙江一师教图画、音乐,使这两门一向不受重视的功课吸引了全校学生。夏丏尊认为:“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甚至说:“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但也承认:“他的一言一行,随在都给我以启诱。”他俩共事七载,情逾手足,常在一起吟诗

展开阅读全文 ∨

教育思想

5

夏丏尊是一位理想家。他有高远的理想,可并不是空想,他少年时倾向无政府主义,一度想和几个朋友组织新村,自耕自食,但是没有实现。他办教育,也是理想主义的。最足以表现他的是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那时校长是年长的经亨颐。但是他似乎将学校的事全交给了夏丏尊。是夏丏尊约集了一班气味相投的教师,招来了许多外地和本地的学生,创立了这个中学。他给学生一个有诗有画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按着个性自由发展。

但是理想主义的夏丏尊终于碰着实际的壁了。他跟他的多年的老朋友校长经先生意见越来越差异,跟他的至亲在学校任主要职务的意见也不投合;他一面在私人关系上还保持着对他们的友谊和亲谊;一面在学校政策上却坚执着他的主张,他的理论,不妥协,不让步。他不用强力,只是不合作;终于他和一些朋友都离开了春晖中学。朋友中匡互生等几位先生便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可是夏丏尊对办学校从此灰心了。但他对教育事业并不灰心,这是他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又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