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广东省名人 > 佛山市名人 > 三水区名人 > 汪精卫简介

汪精卫

(中国头号大汉奸,汪伪国民政府主席)
更新时间:2019-02-22 12:27

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汪兆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三水县

出生日期: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4日

逝世日期:1944年11月10日

职业:政客

毕业院校:日本法政大学

信仰:佛教

妻子:陈璧君

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

人物生平

2

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4日出生于一位汪姓客商家。

汪精卫原籍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以上的坟茔都在绍兴。其祖父汪云(1786~1844),字缦卿,号曼亭,系道光二年(1822)举人,曾在绍兴中过举人,后选授遂昌县训导,对当地教育事业颇有贡献。至父亲汪瑎时,举家迁往广东番禺。汪精卫父亲汪瑎(字省斋)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年轻时先后在广东三水、曲江、英德等县做过幕僚,但薪俸不高,对外却要保持着仕宦人家的体面,生活清苦。汪精卫十三、四岁,父母相继见背,只得跟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衣食之费,都仰给于长兄”。幼年失恃,本是很忧伤的事,而“长兄为父,嫂为母”的生涯更增加了这种忧伤。从后来汪精卫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他心灵的忧伤。“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两个字里。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一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

1922年,汪请温幼菊画

展开阅读全文 ∨

波折生涯

3

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

1905年7月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后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谬论,受到孙的好评。

1906年6月毕业后拒绝两广总督岑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日语翻译,每月可得稿酬五、六十元,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生活,还可以资助朋友)。1907年初,日本政府迫于清政府的压力,随孙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与保皇党的《南洋总汇报》进行论战。

1908年赴缅甸设同盟会仰光分会,3月汪精卫在马来亚的槟城结识了华侨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后又参加在新加坡筹设同盟会南洋支部等工作,并筹募革命经费。

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报》主编,秘密复刊发行《民报》第25-26号。

1910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

家庭成员

4

汪兆铭与陈璧君夫妇育有6名子女,除一名夭折外,其他5名为:

长子:汪文婴(1913年-)曾留学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后来任汪精卫政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军需处处长。晚年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长女:汪文惺(1914年-)早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学习,后来在香港任教于多所小学。退休后定居美国新泽西州。

次女:汪文彬(1920年-)曾任印度尼西亚政府医药部门高级主管,后来在印度尼西亚当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2002年)早年为父亲汪精卫整理文稿,后来任香港大学教育系教授。

次子:汪文悌(1928年-)自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来在香港从事桥梁建筑工作。

轶事

5

奴化人民

为配合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需要。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汪精卫等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制订出一整套的奴化宣传纲要,用以推行卖国主义政策。汪伪政权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宣传要点、纲要,抛出了《战时文化宣传政策基本纲要》、《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等文件。在《战时文化宣传政策基本纲要》中,汪精卫集团提出了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各项任务:诸如“发扬东亚文化,巩固东亚轴心,完成战争之使命”;清除英美侵略主义的罪恶,扫除英美个人自由主义之毒素,消灭依赖英美之卑劣心理,提高国民打倒英美侵略主义之敌忾情绪”;“协力大东亚共荣圈建设之成功”;

2)组织训练沦陷区青少年,竭力向他们灌输“东亚联盟”等亲日卖国的思想,以此作为其推行新国民运动的重点。汪精卫等人在沦陷区各学校强制推行亲日卖国的奴化教育,并在南京举办了“青少团训练班”,以东亚联盟和新国民运动的理论作为“训导”的基本内容,同时还通过了《新国民运动青年训练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

文字作品

6

《双照楼诗词稿》

《菊》

《被逮口占》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余在北京狱中闻展堂死事,为诗哭之,才成三首,复闻展堂未死,遂辍作》

《自嘲》

《北宫丸上作》

《见人析车轮为薪,为作此歌》

《寄感广州之役》

《挫骨扬灰辞》

坟墓

7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南京人民对汪精卫的坟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满,纷纷要求铲除。蒋介石在舆论的压力下,派何应钦扒掉此墓。其棺木和尸体被运往清凉山火葬场彻底焚化。1946年1月21日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奉命将汪坟炸毁,打开棺木时,见汪精卫的尸体上覆盖著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由于使用过防腐剂,尸体尚未腐烂,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礼服,头戴礼帽。

1994年墓地原址建造了一个汪精卫跪像,1997年拆除。另外2004年11月8日上午在绍兴市市区挖出一个汪精卫跪像,上刻有“汪逆精卫”四字。

而当他身处异地,临死前曾说过:“我要回去中国。”

汪精卫年少时满腔热血,以推翻腐败的满清为己志,行刺摄政王载沣。

孙中山逝世后,西山会议派试图在国民党内除去共产党的势力,后来蒋中正武力清党,欲彻底铲除共产党人,汪精卫却坚持孙中山的联俄容共和平路线,造成了宁汉分裂。而当共产党人开始武装反抗之际,汪精卫亦即当机立断进行扫荡。由这些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8

林思云,他的《真实的汪精卫》一书,替汪精卫做了身后的平反,首先,文中高度赞扬汪的人格,认为他有严肃的生活作风,在国民党任高层时“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其次,汪的行动都比较能贯彻孙中山的思想。例如汪在1927年提议中央军事委员会不设主席,由7人集体领导;同年在未得悉五月密令之前,依然力排众议贯彻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再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汪属于第一批抗日的主战派,欲边作战边争取与日本谈判的筹码,惜苦无军权;后以杂牌军力战不果,于1933年签订塘沽协定。这种屈服的原因并不如蒋介石在抗战前一般为了确保既得利益,事实上汪的权力只有声望而没有军事基础,他背上污名对他的政治仕途非常不利。后来,汪在被行刺受重伤后,仍然继续宣传和平救国的理念,期间也与日本的主和派接触并谈判讲和条件。在一片对日抗争声中,林认为“这条主和的路比主张抗战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

讽刺对联

9

之一(据说汪于1941年旧历除夕在自家门口贴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结果被改成):

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

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

之二(据说伪国民政府成立时,有人在送来的贺联中混杂了一幅讽刺联):

昔具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之三:

近卫,汪精卫,你自卫,我自卫,兄鲁弟卫;

陈群,李士群,来一群,去一群,狗党狐群。

之四:

国祚不长,八十几日袁皇帝;

封疆何仄,三两条街汪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