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浙江省名人 > 杭州市名人 > 余杭区名人 > 丁振麟简介

丁振麟

更新时间:2019-03-15 10:37

丁振麟(1911—1979),农业教育家和农学家,早年从事大豆遗传、生态和大麦区划研究并有许多论著;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恢复、发展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和创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设师资、科技队伍,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开展学术活动,倾注了全部心血。1979年6月23日 逝世于杭州浙江医院。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丁振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余杭县

出生日期:1911年2月3日

逝世日期:1979年6月23日

职业:农业教育家和农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农艺系

主要成就:创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代表作品:丁振麟.甘薯(作物栽培学丛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性别:男

籍贯:中国浙江省余杭县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个人简历

2

1911年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农村。

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34—1938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大胜关农场技术员。

1938—1939年:任云南省昆明昆华高级农校教员兼农场主任。

1939—1941年:协助筹建云南大学农学院并任技士和助教。

1941—1945年:任云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讲师、副教授。

1945—1946年:考取公费赴美实习生,先后在依阿华州立农学院和康乃尔大学学习。

1946—1952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兼任农场场长。

1952—1960年:任浙江农学院副院长兼农学系教授。

1960—1965年: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1965—1979年: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1979年: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1979年6月23日:逝世于杭州浙江医院。

概述

3

丁振麟,1911年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父亲早逝,留下兄弟姐妹五人,靠母亲做裁缝养活一家。他在余杭县五堰庙初级小学读书时,聪敏好学,成绩优良,由老师介绍到普济堂高级小学免费学习。高小毕业后,考入杭州笕桥浙江大学农学院附设高级农校就读,每天往返要步行几十里,课余还要在堂伯米店帮工,这样半工半读直到农校毕业。1930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课余仍帮工以维持生活。1934年以出色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农艺系,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大胜关农场任技术员,一面继续学习农业科学理论,一面在金善宝等专家、教授指导下从事农场工作和科学试验。1939年,他在云南大学农学院筹建农场,并担任农场技士,兼农艺系助教。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成绩显著,1941年升任讲师兼农场技术指导,1944年又晋升为农艺系副教授。1945年1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实习,先后在美国依阿华州立

展开阅读全文 ∨

发展浙农大

4

丁振麟在浙江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任职期间,本着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服务,培养出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农业专门人才的思想,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946年,丁振麟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兼农场场长。那时,浙江大学农学院刚从贵州迁回杭州华家池,除新造的三座二层楼房外,四周一片荒芜。为给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基本条件,他凭着过去办场的经验悉心筹划,统一布置,平整田块,疏通渠道,建立排灌系统,并按各系需要分区管理,使各系均有实验基地。同时,恢复了抗战前建立的浙江大学植物园和充实各种植物的标本区,使农场面貌焕然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振麟任浙江农学院副院长。由于学校发展较快,基建用地逐渐扩大,农场土地相对减少。经他筹划,在1955—1956年又在华家池周围扩增了460余亩,并在余杭县新建山地农场(主要为红黄壤)1119亩,以种茶为主;1958年还与浙江省农业厅、粮食厅和商业厅合办浙江省大观山畜

展开阅读全文 ∨

探讨大豆

5

丁振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早年在大豆和杂粮作物的遗传育种方面做过一些有成效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撰写过《玉米田间技术之研究》、《近代玉米育种法》、《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遗传研究》等文章。其中《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遗传研究》一文是他留美前在云南大学农学院进行7年研究的总结,1944年曾发表在中华农学会第25届年会论文集上;后经进一步整理,重新刊登于1946年《美国农艺学会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农业科技人士的重视。该论文荣获中央研究院1947—1948年度科学论文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很重视生态研究。50—60年代,他广泛收集全国各区的大豆品种,分别在有代表性的地点试验,研究我国大豆不同基因型的气候适应性规律,1959年发表了《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嗣后又在不同纬度地区选点试验,研究大豆蛋白质、油分和碘价的变化规律,于1965年发表了《气候条件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的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任职期间

6

丁振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教学、科研领导双肩挑。从1946年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时起,他主要讲授“食用作物学”和“作物育种专题”两门课程。他在教材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一方面把从国外带回的和国内广泛收集的各种作物不同的科、属、种和类型充实到作物标本区以丰富直观教材;另一方面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书刊、资料,吸取其中有用的精华部分亦即提取各类作物在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和栽培技术上的共性,纳入作物总论的范畴;各论则只讲本国本地实地栽培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必要时补充一些农业劳模的先进经验。对相近的作物采取以突出的一个重点为主的讲法,触类旁通,避免重复;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要求学生在实习课中实地栽培一次,增强感性认识。通过作物标本区(当时以该院的种类最全)的实地观察,学生对各类作物在不同科、属、种和类型间的共性和异点,有比较系统和深刻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品德

7

丁振麟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和许多社会工作。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是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学会理事长,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长。他身居高位,事务繁重。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以人民中的普通一员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他主持的科研课题都是本着勤俭办科学的精神办事。他一再嘱咐跟他一起工作的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注意养成俭朴节约的习惯,就连装种子用的纸袋往往也要用到不能再用为止。有一次,他的科研助手不慎打碎了一只脂肪抽出器的冷凝管,他执意要自己掏钱赔偿。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建造了一些比较高级的宿舍,他主张把高规格的住房优先分给老教授、老干部和有贡献的人员,自己则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旧房子里。他事事都把自己放在群众之中,如与群众一起排队理发、洗澡等,有人主动让他,都被婉言谢绝。为了与群众打成一片,凡外出参加会议或下乡调查、蹲点,都与群众同吃、同住,这样可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论著

8

1 丁振麟.中央大学农学院大胜关农事试验场最近玉米、大豆试验成绩简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丛刊,1935,3(1):1—20.

2 丁振麟.玉米田间技术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45.

3 丁振麟.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遗传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45(182):4778.

4 丁振麟.近代玉米育种法.中华农学会报,1947,79—92.

5 丁振麟.甘薯和月光花嫁接试验的预报.科学通报,1951,2(1):65—66.

6 丁振麟等.应用移植方法产生的分枝大麦.科学通报,1951,2(9):1958.

7 丁振麟等.甘薯和月光花嫁接培养试验.农业学,1952,3(1):17—24.

8 丁振麟.大豆栽培问题.浙江科联农学通讯,1956,11:27—30.

9 丁振麟.近代世界农业科学的新成就.浙江科联,1957,9(6):6—9.

10 丁振麟等.我国大麦区域的初步划分.浙江农学院学报,1959,4(1):76.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