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郑苹如简介

郑苹如

更新时间:2019-03-22 10:29

郑苹如(1918—1940),浙江兰溪人,民国时期上海名媛,早年就读上海法政学院,日语流利,家庭殷实,在1937年登上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封面。1937年郑苹如在中统驻沪专员嵇希宗介绍下,加入中统,正式从事情报工作,利用美色与交际,周旋于日伪高官之间,刺取情报。郑苹如曾计划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之子近卫文隆,后中统考虑行动效果而作罢。1939年以丁默邨、李士群为首的汉奸在上海极斯菲尔路成立76号特务组织,血腥镇压抗日救亡活动。中统上海区区长陈宝骅决定利用丁默邨好色的弱点,派郑苹如色诱丁默邨,施展美人计锄奸。1939月12月21日,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将丁默邨诱至上海西伯利亚皮草店,中统特工事先埋伏在此,丁默邨进入皮草店后发觉情况有异,即奔车而逃,暗杀行动失败,郑苹如随即被捕。1940年2月,郑苹如被76号特务秘密处决,年仅22岁。台湾军情局内部出版的《情报典范人物》一书中收录的女特工仅郑苹如一人,可见军情局对其评价之高。台湾军情局在《情报典范人物》一书中高度评价郑苹如:“为顺利执行情搜任务,镇日周旋于日寇高官之间,委身寇雠,曲意求欢,牺牲个人美色换取国家情资,不仅毫无名利,也因与日寇汉奸往来,致家庭遭乡里唾弃轻视,家族蒙羞,门楣无光,惟郑苹如无所悔恨,漠视蜚短流长,此等情操,绝非世俗人所能做到。”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郑苹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兰溪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40年

职业:中统特工

毕业院校:上海法政学院

学生时代

2

郑苹如(1914—1940),祖籍浙江兰溪,1914年出生在日本名古屋的一个中日联姻家庭。郑苹如的父亲郑钺在清末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就读法政大学,并在读大学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同于右任等结为好友。郑钺学成回国后,先在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执教。1919年任于右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一等秘书、秘书长兼军法处长,后任山西、福建、江苏、上海等省市的高等法院分院院长及首席检察官等职。郑苹如的母亲木村花子(后改名郑华君)是日本名古屋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善良贤惠,是一个典型的相夫教子的传统日本妇女。

郑苹如在家排行第二,上有一姐,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郑苹如与姐姐、弟弟、妹妹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直到十一岁时才随母亲回到上海。郑苹如曾就读于上海市北中学、大同中学及民光中学,学生时期的郑苹如不仅人长得漂亮、举止大方,而且聪明好学、兴趣广泛,还喜欢柔道及演话剧。1931年3月12日的《国画时报》,刊登了

展开阅读全文 ∨

加入中统

3

1937年春天,郑苹如在上海法政学院毕业。二十三岁的她正坠落在甜蜜的爱河之中,打算秋天与时任上海航空作战大队队长的未婚夫王汉勋到香港结婚。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同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再度侵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郑苹如积极支持抗战,除了捐钱捐物,还帮助未婚夫王汉勋的战友家属做事:一些航空战士在与敌机作战中牺牲,家属需要帮助与慰问,郑苹如就带上礼品一户一户登门探望与慰问。

1937年11月11日,晚6时左右,正在伏案撰写抗日话剧剧本的郑苹如忽然听到窗外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着她的名字,郑苹如打开门,来人是她的未婚夫王汉勋,他是来向郑苹如告别的。航空作战大队接到命令将于午夜西撤,王汉勋深知,这一别也许将永远天各一方,为了再见郑苹如一面特地赶来。王汉勋从衣袋里摸出了一张他新近拍的全身照,照片的背面写着:“亲爱的苹如,留念!永远爱你的汉勋。”王汉勋紧紧拥抱郑苹如,

展开阅读全文 ∨

打入魔窟

4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一边大肆捕杀抗日志士,一边四处搜罗汉奸爪牙。从1938年1月开始,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血腥诱降。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名单中,就有郑苹如的父亲郑钺。3月的一天下午,日本使馆书记官清水董三持贵重礼品“拜访”郑钺,邀请郑钺担任正在筹建的伪司法部部长,被郑钺以患病为由拒绝。已加入抗日组织的郑苹如正寻机打入日伪内部,故自告奋勇地表明愿替父亲为他们“工作”。凭借从小生长在日本,加上一口流利的日语,使日本人对郑苹如有一种亲切感,凡与郑苹如打过交道的日本人都对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郑苹如在日本人社交圈里如鱼得水,有了获取情报来源的途径与渠道。

郑苹如先后结交了百名日本“朋友”,其中不少是日本军官、文职官员及高层人物。为了博得“日本朋友”的信任和好感,郑苹如时常主动寻找他们“聊天”,约他们在日本俱乐部喝咖啡、喝清酒,还常常邀请他们到家做客,听日本唱片,吃日本料理。

展开阅读全文 ∨

秘谋绑架

5

1938年12月初,郑苹如得到一份总部的密电:要她利用自己与日本方面的特殊关系,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学习的儿子近卫文隆,想以此通过外交谈判逼日本退兵。近卫文隆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长子。近卫文麿曾送他到美国留学,但近卫文隆在美国沉迷于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无奈之下,近卫文麿只好又把他送到由日本人1900年开办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还专派了一个在该院毕业的日本人中山优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但近卫文隆来到中国后依旧是我行我素,赌博、嫖妓、看赛马,为所欲为。对日本驻沪的头目们来说,近卫文隆想不想读书并不重要,怕的是他的乱来和惹事会影响他的自身安全。尤其是近卫文麿的谈判代表早水亲重深感责任重大,因为近卫文麿曾特别叮嘱他看管好近卫文隆。百般焦虑,早水亲重想到了郑苹如,想让郑苹如去“照顾”近卫文隆。

1938年秋末的一天,日本驻沪领事馆举行日中和平联谊会,郑苹如作为嘉宾和翻译出席。早水把郑苹如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

谋刺汉奸

6

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遭到全国军民的一致声讨和谴责。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处处长的丁默邨和原中统特务李士群在日本使馆书记官清水董三的引领下,拜见了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呈上了他们组织伪特务机构的《上海特工计划》。该计划很快获得日本方面的全力支持,并成立了特务工作机构,地址在极司菲尔路76号,丁默邨和李士群把一批地痞流氓、乌合之众网罗到一起,组成了一支汉奸队伍。

1939年5月汪精卫来到上海,和土肥原贤二、丁默邨进行了秘密会谈:承认丁默邨、李士群的特务组织为汪伪政府的秘密警察,同意成立特务工作总司令部;汪精卫任命丁默邨和李士群为即将成立的伪政府内政部长、江苏省主席。从此,丁默邨、李士群特务组织成了日本侵略者与汪伪政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暗杀抗日志士和残害抗日群众。铲除丁逆默邨成了当务之急。郑苹如接到中统命令,要她想尽一切办法除掉丁默邨,以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郑苹如深感责任重大,她明白,想除

展开阅读全文 ∨

英勇就义

7

1940年2月,一天午夜时分,上海西南郊外一条通往荒凉刑场的泥路上,突然驶来了一辆囚车。囚车在刑场的一座小土坡前停下,十几个身穿黑色棉大衣的便衣特务匆匆打开车门跳下车,如临大敌般端起枪站在后车门的两旁。两个便衣特务把一个披着长发、两手被铐的女子押下了车,她就是郑苹如。郑苹如被两个特务押到了土坡前,郑苹如身着金红色的羊毛内衣,外披红色的皮大衣,挂一根鸡心嵌有照片的黄金项链,手戴一枚钻石戒,天生丽质和漂亮的穿着,使她此刻站在黑夜的车灯前,如神话中的红衣天使,美丽动人。郑苹如非常平静地站着,面部上仰,双眼定定地看着天空,眼角处滚出了几颗泪花,内心思绪万千;她舍不得离开自己年迈的父母、弟妹、恋人和朋友;她渴望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她盼望着抗日的早日胜利,能和心上人进入婚礼殿堂。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将要永远、永远地离她而去。临刑前最后一分钟,郑苹如用手揉了揉吹散在脸上的头发,随后整了整衣服,又再次仰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8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底到1941年底的4年时间里,国民政府的特工组织在上海的暗杀行动就有150余次,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郑苹如是个不折不扣的白富美,当然她还有一个秘密身份,“中统”情报人员,不过当年郑苹如被捕后,一口咬定是“情杀”,直到被处决,她也没有承认自己是“重庆方面的人”,因此尽管当年的“刺丁案”轰动沪上,在坊间看来那也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直到《色戒》上映后,郑苹如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发现在台湾的忠烈祠中,供奉着郑苹如的牌位,她当年的果敢卓绝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可歌可泣。(凤凰网评)

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难得的中华女儿。(作家郑振铎评)

在上海滩时尚界眼中,郑苹如是一颗“明日之星”,直到好几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她是一个轰轰烈烈、献身抗日的爱国烈士。她的全名是郑苹如。(《良友画报》编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