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伯苓简介

张伯苓

(中国著名教育家)
更新时间:2019-03-27 16:15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伯苓

外文名:Zhang Boli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876年4月5日

逝世日期:1951年2月23日

职业: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洋水师学堂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创立南开大学

人物生平

2

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日(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光绪八年(1882年),幼年因家道中落,无力延时就学,曾入同族人张竹坡家馆就读,后又转入刘先生办的义学读书。

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学制四年。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北洋水师覆没,满怀激愤返师归。九月,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因无船,在家闲居一年。是年冬,娶宜兴埠安氏女,因该女久患痨疾,婚后五日去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续娶王氏。同年春,被派往同济舰服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

戏剧教育

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又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综合艺术,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直接面对观众,属直观性艺术,能引起观众集中注意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成观众心灵感应、震动、净化和升华,因此戏剧美育功能显著,美育心理效应最深刻。看演焦裕禄、孔繁森的戏剧或由戏剧构成的电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的效果还好。

在解放前,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最重视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学德国时,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国心理学泰斗冯特的学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说”是引起世人重视的,他对美育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张伯苓在美育理论方面的论著不多,而在实践和效果方面却超过了蔡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4

光明网《南开创办人张伯苓诞辰》: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张伯苓历尽艰辛,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并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兴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周恩来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张伯苓的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他却实实在在保护过进步师生。

人民网《南开之父张伯苓》:张伯苓作为在他生活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其晚年,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张伯苓毕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从一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张怕苓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张伯苓与南开精神》):伟大的教育家应当造

展开阅读全文 ∨

亲属成员

5

夫人:王淑贞

儿子:张锡禄、张锡羊、张锡祚、张锡祜(淞沪战役中,飞机失事后壮烈殉国)

孙子:张元龙、张媛贞(南京大学教授)

人物轶事

6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7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正在占据威海卫的日军,按约应当撤出,以便清政府接受之后,再行转让给英国。这一交接仪式定于在威海卫举行。张伯苓所在通济舰护送清廷大员前往。交接仪式开始了,先是取下日本的太阳旗,挂起清朝的龙旗,这算是清政府从日军手中收回了失地,然后再是拱手让给英国人。接收的清兵一字排开,每人穿一件破旧坎肩,衣前写一个“兵”字,背后写一个“勇”字,而衣服更是杂七杂八,不是过于长大,就是过于短小,士兵个个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他们除了手中的大刀,多半还怀揣烟枪。降旗的清兵更是不堪入目:蓬头垢面,两肩高耸,慢吞吞走出来,降下挂起不久的龙旗……而英军恰恰相反,一个个身材魁伟,穿戴威严,列队行进,步伐整齐,神采飞扬地升起英国地米字旗,那神情就像在战场上接受乞降者签字画押。鲜明地对照,强烈地印象。张伯苓得出这样地结论:“要在现代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纪念

7

张伯苓故居  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78号,原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Road)39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装修讲究。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纪念活动

2016年4月5日,是张伯苓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南开大学举办了祭扫、座谈活动,全国政协常委、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张伯苓先生嫡孙张元龙,南开大学校党委书记、南开校友总会理事长薛进文,校长龚克以及张伯苓先生的亲属代表,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师生代表,各界南开校友代表,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代表参加活动。

张伯苓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