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吴运铎简介

吴运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制造专家)
更新时间:2019-03-29 10:52

吴运铎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苏联人民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吴运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萍乡市

出生日期:1917年1月17日

逝世日期:1991年5月2日

职业:革命家 兵工专家 作家

主要成就:100位为新中国成立英雄模范

代表作品:《把一切献给党》

祖籍:湖北省武汉市

人物经历

2

吴运铎祖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县柏林镇李湾村(蔡甸区张湾街李湾村)。

1917年1月17日,吴运铎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一个小职员的家庭。虽然家庭贫穷,但望子成龙的父亲仍节衣缩食,坚持把孩子们送去读书。

1923年,吴运铎6岁时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参加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由于煤矿上有许多机器设备,吴运铎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浓厚的兴趣,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他认识到机械的力量,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1931年,吴运铎随家人迁到湖北黄石,进煤矿当学徒。为了弄清机器工作原理,吴运铎在繁重劳动的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用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煤矿举办抗战讲座,吴运铎天天去听课,家中也成了工人集会场所。他还参加党的《新华日报》发行站的工作,每天下班后便把报纸贴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年表

3

1917年1月17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

1930—1938年,湖北省黄石市富源煤矿机电工人。

1938—1940年,新四军修械所修械工、车间主任。

1940—1941年,新四军军工部三厂政指。

1941—1946年,新四军二师军工所军工副部长。

1946—1949年,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党委书记。

1949—1950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医院治伤。

1950—1952年,中南兵工局厂长、副局长。

1952—1953年,北京俄专留苏预备班学习。

1953—1955年,北京北新桥五局自学俄文。

1955—1957年,西伯利亚57高炮厂实习。

1957—1963年,447厂总工程师、一所所长。

1963—1966年,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66—197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受审查。

1979—1980年,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

1980—1981年,修养治疗。

199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4

家庭

儿子:吴小荣

女儿:大女儿吴克

所获荣誉

5

195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报道《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从此,“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传遍祖国大地。

1991年5月1日,国家民政部、人事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吴运铎“全国自强模范”光荣称号。

2009年9月10日,吴运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个人著作

6

吴运铎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吴运铎曾写下《劳动的开端》(吴运铎小时写过《劳动的开端》,此文章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第六单元劳动)。

著有传记文学《把一切献给党》(1953年)、《谈青少年道德修养》(1980年)、《人生絮语》、《十老叮咛》等。

《把一切献给党》

1953年,吴运铎拖着伤残的身体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行达500余万册,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远销国内外,成为鼓励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作品,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把一切献给党》问世以来,不仅在中国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七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吴运铎曾说:我们时代的年轻人,虽然不是驴推磨似的打发日子,如果我们今天不比昨天做得更好,也学得更多,生活就会失去意义。

主要贡献

7

1938年9月,吴运铎转辗到皖南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并在军司令部修械所工作。在革命队伍中,吴运铎读完了中学课程,并自修了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他先后在新四军二师军械制造厂和新四军兵工厂担任技术员、副厂长和厂长。当时条件十分困难,一无资料,二无材料,为了供应前方的军需,吴运铎毅然挑起了重担。在占庙中,将大殿当生产车间,配殿当修枪厂,用简陋的设备研制出杀伤力很强的枪榴弹和发射架。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消灭敌人的作用。为研制子弹,在敌人重重封锁下,火药原料是找不到的,吴运铎只好去找代用品。想方设法将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没有酒精,就用老烧酒、蒸馏后,代替酒精使用。因为火柴头爆炸力太强,他就用锅灶上的烟锅子掺在一起,配成合用的火药。后来红头火柴用量大,根据地又供应不上,就从药店里买来雄黄和洋硝,混合配制,才解决了难题。制造弹头的材料更加缺乏,他就试着把铅溶化了注入模型,做子弹头。但铅经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轶事

8

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萍乡安源。自幼到安源煤矿。因父亲是矿上的记帐小职员,无法养活全家,少年吴运铎做过挑煤工,捡过煤渣。他7岁时,正值共产党领导的安源煤矿俱乐部为工人谋取福利,他得以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由于煤矿上有许多机器设备,他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他认识到机器的力量,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1927年夏,国民党反动军队开进安源,屠杀革命者,学校停办,吴运铎的家庭生活也陷入绝境。1931年,他随家人迁到湖北黄石。经父亲的同事介绍,兄弟几人都进矿当了学徒,后来当了电机师傅。为了弄清机器工作的原理,吴运铎在繁重劳动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了“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省吃俭用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他还开办了讲座,把机械知识讲给工友们听。

1937年,抗战爆发后,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9

吴运铎主持无后坐力炮、高射炮、迫击炮和轻武器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青的兵工专家,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我军装备作出了贡献。(湖北日报评)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赤子之心,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成为兵器工业薪火相传的“根”和“魂”。自参加革命之日起,吴运铎就把献身党的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以铮铮铁骨书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兵工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求是》杂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