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

更新时间:2019-03-29 20:39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王愿坚

别名:小坚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

出生日期:1929年

逝世日期:1991年1月25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

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主要成就: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代表作品:《四渡赤水》(上下集)、《星火燎原》、《闪闪的红星》、《灯光》、《党费》

享年:62岁

人物生平

2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小游击队员》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经历

3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感慨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作品

4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

《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等。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七根火柴》还被选入上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及

《草》,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

《三人行》,被选入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

《灯光》,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和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

参与影片

草地 RUTHLESS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 CROSSINGTHECHISHUIRIVERFOURTIMES(1983)

闪闪的红星 (1974)

星火燎原 (1961年7月)

创作特色

5

王愿坚的《草》是一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反映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小说。野草在平时生活中是非常常见、极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东西虽小,意义重大。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草”而起,并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围绕它叙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作者选取的题材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野草,写的是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并评说吃草的意义的故事。事情简单,场面微小,但表现的却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围绕“草”写了四件事:(一)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二)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战士。(三)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6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与做一个战地记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期,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的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

作品评价

其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特别奖。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人物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