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鲁简介

张鲁

(重庆电视台编导、一级编剧)
更新时间:2019-03-30 13:38

男,重庆武隆人,1952年出生于山东。电视人,电视剧艺术家。全国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重庆市优秀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重庆市第三届政协常委,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国家一级编剧。1952年出生于山东,原西南师范大学毕业,西南大学校友。在其58年的短暂的生命里共创作了200余部(集)的电视剧、纪录片、长篇小说和文学台本,其作品曾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本人也多次获“最佳编剧奖”。其一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关注着普通人,在经历车祸高位截瘫之后仍然坚持进行编辑和导演工作,其一半人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但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一直都是站立着前行。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鲁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

出生日期:1952.6

逝世日期:2010.11.12

职业:电视人,编剧

毕业院校: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

主要成就: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 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等

代表作品:《希波克拉底誓言》《南行记》《陈小梅进城》《目前》等

个人履历

2

1952年6月,张鲁出生在山东。17岁就开始尝试写诗。

1971年进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近十年间当过工人、记者、编辑,

1978年进入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毕业,进入重庆电视台工作,历任编导、记者、编剧。

1983年与同仁发起创建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历任编剧、导演。

1985年,张鲁凭借在西藏拍摄的电视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荣获第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1987年,他参与创作的电视剧《希波拉克底誓言》,荣获第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1987年,在晨练途中遭遇车祸,造成高位截瘫,消沉之后随即重新振作,更加全心全力的投入工作中去。

1991年起,编导、编剧的电视剧先后获得飞天奖电视连续剧一等奖、首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一等奖、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首届中央电视台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一等奖、年度电视剧最佳编剧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1994

展开阅读全文 ∨

艺术生涯

3

张鲁一生共创作了200余部(集)作品,如《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希波拉克底誓言》、《南行记》、《边寨人家的历史》、《卢作孚》、纪录片《跨世纪希望》,先后获得获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熊猫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一等奖等奖项。因为这些作品,偏居一隅的重庆俨然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镇。这个以“青年摄制组”为名的创作群体如旭日东升,被称为“中国电视领域的第五代”,而作为编剧的张鲁更是获得了“北王朔南张鲁”的美赞。

198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年仅35岁的张鲁再也没能站起来。在人生的巨大打击面前,张鲁经过痛苦的煎熬,毅然走出了心理的创伤。张鲁第一次走出家门,青年摄制组要去农村拍外景,张鲁被人用滑竿抬上了江津双峰山。随后,在学校教室里张鲁见到孤儿细小雨,张鲁马上拿出自己全部积蓄2万元,全摄制组成员也捐出自己的片酬,总计42000元,当天,就选定下了重庆电视台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特点

4

张鲁一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关注着普通人。“我们并非伟人先知,更不是贵族,本身就是普通人……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普通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普通人在历史著作中没有名字,像消失了一样,势利的历史学家们只记得帝王将相,卑微的人是挤不进去的。时至今天,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因此,文学必须给普通人腾出空间……”

相关荣誉

5

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1999年获首届中国百家“五好家庭”称号,2002年荣获由中国残联、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中华文明奋进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获85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希波克拉底誓言》蝉联第七届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编导的电视剧《高空跳板》、《昨天,昨天的故事》《黑豹突击队》,获“飞天奖”集体荣誉奖、提名荣誉;  《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获“飞天奖”三等奖;电视连续剧《悬崖百合》获“飞天奖”儿童连续剧二等奖。《南行记》获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电视剧“金熊猫”奖、“飞天奖”最佳连续剧奖、“首届中国电视剧展播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

个人语录

6

一个民族要是不给自己的后代以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不幸

一个民族的后代要是失去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一个民族要是不给自己的后代以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不幸

一个民族的后代要是失去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社会评价

7

从电视剧到纪录片,再到传记文学,张鲁的作品形态发生了变化。作品的内涵格调也历经电视剧的激昂奋进,纪录片的温暖包容,最后回归到传记文学的返璞归真。文如其人,正是张鲁一生最好的写照。他如此想,他如此说,他如此做。他曾经惨痛的失去,但他用追求自我的“德”的过程,来重新拥有!在旁人眼中那狂热的付出和奉献,在他来说,却是填充自己心灵、弥补自己人生空白的“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诠释了“德艺双馨”的最真的本质

在遭遇不幸之后,他坚持在轮椅上完成了一系列反映贫困边远山区人民生活疾苦,以及希望工程建设的优秀纪录片,并牵头协助开办希望学校十所,希望书屋数十间,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重庆观众。张鲁告诉他帮助过的学生们:“一个人脊梁骨断了,生活是何等艰难?一个民族的脊梁骨断了,民族又是何等境地?”他要孩子们记住一句话,“以人助我之心助人,才是真正的感谢。”其一半人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但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