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江苏省名人 > 苏州市名人 > 潘承洞简介

潘承洞

更新时间:2019-03-30 21:42

潘承洞(1934·5·26-1997·12·27),江苏省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5月晋升为教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承洞在解析数论研究中成绩卓著,尤以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他还倾注大量心血著书立说和培养青年人才。他和潘承彪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是“猜想”研究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被国内外数学家评价为“成功的再创造”、“解析数论研究宝库中的又一新作”。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潘承洞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1934年5月26日

逝世日期:1997年12月27日

职业:数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1963年又证明了(1十4)发表论文

人物生平

2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5月26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旧式大家庭中,他父亲名子起、号艮斋,母亲高嘉懿江苏省常州市人。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8月,考入苏州振声中学初中。

1949年,毕业后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读高中时,他发现《范氏大代数》一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是错的。

1952年,潘承洞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56年10月,潘承洞以优异成绩毕业,留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

1957年,潘承洞考取闵嗣鹤教授的研究生,闵嗣鹤教授极有远见地为潘承洞确定了研究方向:L函数的零点分布及其在著名数论问题中的应用。在学习期间,他还参加了华罗庚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与陈景润、王元等一起讨论,互相学习与启发。

1961年3月,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东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62年,潘承洞通过对大筛法与L函数零点分布结论的改进,证明了命题成立,这是一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1956-1960年,主要从事L—函数零点的分布研究,首先得出关于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的上界定量估计,曾被广泛引用并作为一个定理。

1961-1965年,主要从事被誉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第一个得到了"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的上界定量估计。这一工作被国际数学大师哈斯作为一条定理收入其名著《数论》中。六十年代,他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首先确定出命题(1+C)中常数C的具体数值,证明了命题(1+5)和(1+4),两次在这一著名世界难题研究中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七十年代,他在简化陈氏定理(1+2)时提出并证明了一条新的均值定理,该定理成为"筛法"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由于以上工作,他与陈景润、王元一起共同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八十年代以后他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1979-1986年,先后任山东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

1984年7月起,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86年-1997年,担任山东大学校长。

曾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励委员会委员,及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科协主席,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年刊》常务编委。

人物评价

5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潘承洞为山东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山东大学今天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潘承洞先生爱才、惜才、用才,是首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教育家。(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评)

潘校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品格却时时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评)

潘承洞院士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山东大学和山东省,他在世界数学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两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兰院士评)

潘承洞院士为人爽快、坦荡,他不只关心自己的学科而是关心整个学校,他对年轻人也充满信任、鼓励,人们不知不觉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鼓舞,潘先生的精神不仅是山东大学而且是中国数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评)

潘承洞院士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建设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刘玉柱教授评)

后世纪念

6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铜像

2007年10月27日上午,数学家潘承洞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大厅隆重举行。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铜像

2013年1月3日,数学家、教育家,山东大学原校长潘承洞铜像揭幕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