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丁颖简介

丁颖

(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家)
更新时间:2019-04-02 15:48

丁颖(1888—1964),男,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州人,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曾任前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和前苏联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前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曾当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一、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 余年,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 业科学家”。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丁颖

外文名:Ding Yi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高州市

出生日期:1888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1964年10月14日

职业: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代表作品:《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

人物生平

2

丁颖,1888年(光绪十四年)11月25日生于广东省高州县(原茂名县)谢鸡镇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丁林泰深感穷人受苦的根源在于没有文化,决心借债送子上学。为此,丁颖成了丁家的第一个读书人。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丁颖自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的“洋学堂”——高州中学。入学后,他参加了“新高学社”,曾不时议论时政,立志“科学救国”。

他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学习一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日本。1912年(民国元年)9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民国三年)6月曾一度回国,后又于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学校继续学习。1919年(民国八年)毕业时,适逢国内掀起“五四”运动,东京留学生为声援中国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军警的血腥镇压,气愤之余,不思久留,加之那时家境拮据,乃决定辍学回国。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

此后,鉴于对官场贪污舞弊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丁颖教授毕生从事水稻研究工作。1926年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1933年发表了《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论证了中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否定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之说。

1927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稻作试验基地──中山大学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陆续建立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水沙田、东江、韩江三个试验分场,在粟源堡期间又创建北江稻作试验场和农林部西南作物品种繁殖场,先后用农家良种提纯复壮法育成优良品种84个和用杂交育种法育成新品种26个。

他长期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稻种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稻作区域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进行水稻杂交育种研究。1933年选育的“中山一号”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质与栽培稻育种工作的成功尝试。1936年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丁颖还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广东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副主席。他曾先后代表国家赴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缅甸等国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1957年他主持有中、苏、越3国学者参加的武汉水稻科学技术会议;1964年出席了北京科学讨论会。他曾受聘为柏林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

获奖记录

5

《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6

在数十年的科研路上,他身体力行地体现着矢志为民、务实求真、身教以德、敬业乐群的精神,并实现了自己“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的誓言,无愧为蜚声国内外农业科技界的“中国稻作之父”。(中国农科院评)

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周恩来评)

轶事典故

7

生活简朴  在华南农学院工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常到他家去拜访,征询发展广东农业生产的意见,见他生活简陋,提出要为他另建新居,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坚决谢绝。解放前他的女儿希望考上公立中学以减轻家庭负担,该校校长是他的学生,但他就是不答应写介绍信。建国后另一个女儿报考华南农学院,差2分未上录取分数线,他坚持一视同仁,不予特殊照顾。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毅然送两个女儿参军。

丁颖一贯生活朴素,勤俭节约。抗战期间以红米营养价值高、萝卜干维生素含量丰富为由,教诲孩子们过着清茶淡饭的生活。每当桌上丢落饭粒,就成为他们开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话题。他爱惜公物已成习惯,在实验地发现丢下一把镰刀、一根麻绳都要一一拾起来送仓库,甚至连一些旧纸、信封也要收拾起来再用。中山大学迁校到粤北期间,他是农学院院长,经常夹着鼓鼓囊囊的公文包来往于农学院与校本部之间的山区。一次遭到土匪拦路打劫,广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8

在他诞辰一百周年之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举行了纪念大会和丁颖学术讨论会。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丁颖科学基金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首次用科学家的名字设立“丁颖科技奖”,华南农业大学修建了“丁颖教授纪念室”和丁颖塑像。

丁颖(半身)铜像一座安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展览馆三楼丁颖纪念馆,一座安放于广州白云山和黄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

丁颖纪念馆是学校为纪念丁颖院士,在百年校庆前专门装修设立的。此外,华南农业大学为继承和发扬丁颖精神,多次举行丁颖教授逝世纪念活动和学术报告会,专门设立了丁颖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