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柯灵简介

柯灵

(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
更新时间:2019-04-04 11:13

柯灵(1909年2月15日—2000年6月19日),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生于广州,1932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二届民进中央理事,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柯灵

外文名:keling

别名:朱梵、宋约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州

出生日期:1909.2.15

逝世日期:2000.6.19

职业: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代表作品:《柯灵电影剧本选集》

原名:高季琳

祖籍:浙江绍兴

人物生平

2

柯灵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即辍学。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到小学当老师。

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浔阳当小学校长。曾在《越铎日报》发表散文,后向上海《儿童世界》等杂志投稿,被誉为少年才子。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来到上海,先后在明星、联华影片公司任厂务秘书、宣传主任,金星影片公司编剧部主任,文化影片公司编剧,主编《明星半月刊》,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抗战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主编《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呼声》等刊物,刊载了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在前进》,杂文《暴力的背后》,宣传抗战,《世纪风》鲜明的政治立场,使之成为孤岛上海一座文学堡垒,团结了进步作家,受到日伪的胁迫,因此于1939年5月被迫停刊。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轶事

3

柯灵登报找寻皮包

柯灵曾回忆说:“我对文艺有兴趣,联系文艺界的作者也多,在别人看来,我应该编文艺副刊的,可是我却编了群众性的副刊《读者的话》,而且留有最深厚感情的,也是《读者的话》。”

《读者的话》是《文汇报》的副刊之一,创刊于1946年元旦,直到1947年5月24日报馆被封,几乎天天和读者见面。“这里范围虽小,可是园地公开。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市井琐屑,乃至个人的切身痛痒,有意见不妨贡献,有问题不妨讨论,有义愤不妨控诉,有愁苦冤屈或什么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也不妨表而出之,或者大家可以想想办法。人类有互助的天责,我们大可在此携手,推诚相见。”

好玩的是,1946年12月14日这一天的《读者的话》刊有柯灵的《找寻皮包》:“鄙人于本月九日晚七时许,在杜美路一三轮车上遗失公文包一只,里面大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个人文稿与信札,且毫不值钱。惟其中有征集陶行知先生纪念教育基金捐簿一册,因忙于生活,未逞征募,不幸一并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特点

4

柯灵从事散文创作是在30年代初期,这正是现代散文从说理文走向美文的成长期。从“五四”就为现代散文寻找新路的作家竭力主张表现真情实感的白话美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摆脱名士气,成为新时代的工具。”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杂文和抒情散文怎样从“身边琐事”到表现时代的“血腥风雨”已成为多数文艺家追求的目标和创作的中心。

柯灵在艺术上涉及多个领域,他文备众体,散文,童话,话剧,电影等多有涉及。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他主要以杂文为武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以此期的散文渗透着浓厚的革命理性主义精神。但是,孤岛特殊的时空环境又使得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两种理性精神的交织状态。既要为正义呐喊,又要躲避特务组织的追杀。所以,这时期的散文除了针砭时弊的杂文,还有一部分是探索理想人格和国民劣根性的散文,呈现出人文关怀倾向。作者的人格深受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5

为了纪念柯灵,在绍兴市袍江有新柯灵小学。以推崇柯灵优秀的精神面貌,艰苦奋斗的历程为主。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47号,1951年起至2000年,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就住在这栋楼的203室。在这儿柯灵先生孕育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著有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

安葬墓地

6

2010年2月,柯灵先生的骨灰落葬于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民进市委副主委赵丽宏提出的“关于建立柯灵故居纪念馆”的提案也正在积极推进落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