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青莲简介

张青莲

(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19-04-09 15:28

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论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青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

出生日期:1908年7月31日

逝世日期:2006年12月14日

职业: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毕业院校: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等

主要成就:1991年测得铟原子量 中国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代表作品:《重水之研究》论、《无机化学丛书》等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人物履历

2

1908年7月31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

1930年 光华大学化学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0—1931年 任孝友中学教员。

1934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

1936年 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1937年 任瑞典物理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37—1938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38—1939年 任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39—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1—1956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631990年 当选为该会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

1952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1978—1983年兼任化学系主任。

1954—1956年 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1992年任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生平

3

早年经历

张青莲于190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的一个小康家庭。14岁时考入苏州桃坞中学,即圣约翰大学附中,曾在校内中、英文竞赛中名列榜首。

1926年高中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原可免费直升该大学,但由于1925年该校美籍校长侮辱中国国旗,爱国师生纷纷愤而离校并组建私立光华大学。这一爱国行动得到张青莲的支持,他放弃圣约翰免费入学的机会而考入光华大学。他考虑到化学系毕业后除可在中学谋职外,还可以搞小型化学工业,因而选择了化学。在光华大学他只用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所需的学分,毕业时以第一名获得银杯奖。

大学毕业后,张青莲曾在常熟孝友中学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当时,他看到中国无机化学人才缺乏,遂选择了无机化学专业,在高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稀有元素领域的论文三篇,分别为无机合成、分析鉴定和物化测量三个方面。最后以优异成绩获得庚款公费出国留学。

求学西欧

鉴于美国早期的化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活动

4

1950年张青莲任全国科联宣传委员会委员,次年参加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在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汇报,历时5个月之久。他在这一伟大的政治运动中思想上受到深刻的锻炼。

1951年中国化学会恢复活动,他任常务理事,次年被选为《化学学报》主编(1952—1956年),建立了严格的审稿制度,经常亲自审阅和校对稿件,保证了刊物的出版水平。自《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起,他长期担任编委。还曾任出版总署化学组审查委员,文教委员会物理化学组名词审查委员,现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次年被聘为物理化学组专门委员。1954年科学院成立学术秘书处,邀请张青莲担任学术秘书两年,参加组建数理化学部的工作。次年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委员。在学部成立大会上,张青莲等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倍受鼓舞。1955年参加筹建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

科研成果

5

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积累的基础,这是张青莲的信条,也构成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从1935年至今,他一直在进行着重水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涉及氢、氧、碳、氮、锂、硼、硫、铟、锑、铈、铕、铱等十几种元素的同位素。50余年来,在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同位素的动力学效应及同位素分离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标准样品的研制、同位素天然丰度及原子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硕果累累,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1985年他曾以题为“从事同位素化学研究工作五十年”的文章,对自已半个世纪以来的科研成就进行了总结。

重水25C密度值,不但是重水品位的检测标准(见美国ASTM),且为国际学者试图精测的竞争对象。为此须先用质谱法精密测定氢同位素和微浓氧同位素的丰度,难度较大。张青莲与他和助手以精湛的实验设计,测得精确值达7位有效数字,为国际1975~1985年间三项最佳测定之一。

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

国防贡献

6

掌握重水和锂同位素的生产技术是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核工业的基础。张青莲受化工部委托,从1957年起多次赴有关单位主持或主讲重水生产方法的报告。在1960年讨论重水研制方案的会议上,他做了“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报告。尔后参加现场会议,并提供工段分析用的落滴法。1963年他设计了用浮沉子检测成品的部颁标准方法,并提供了一种Y5标准样品,后来发展为一系列标准样品,改用质谱测定法。在中国采用双温交换法后,他组织翻译出版了美国萨凡那和达那重水工厂双温交换法的工作手册,为中型重水工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测定了双温法工艺条件下氘在两相中的总分配常数,并提供了电解工段的电解分离系数的精密数据。为表彰张青莲对重水生产的功绩,化工部于1990年授予他全国国防化工先进工作者称号。

60年代初,因苏联撤走专家和不再提供技术资料,锂同位素分离工厂一度陷于瘫痪。张青莲应邀到了工厂,在了解该厂情况以后,提出了可行的措施,担

展开阅读全文 ∨

国际交流

7

1957年张青莲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同位素应用会议,提出“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报告;1959年赴东德莱比锡参加同位素应用会议,作了“各种密度法分析重水”的报告,因而被编入1969年《原子科学名人录》。

1979年作为中国化学会5人代表团的成员,张青莲赴赫尔辛基参加第二十七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学术大会,成功地维护了中国化学会在该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在会上做了题为“氢氧同位素丰度测定”的报告。1983年第三十二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代表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他以国家代表的资格参加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在会议上以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的见解赢得好评,被选为衔称委员(1983—1989年),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此荣誉的化学家。这一学术活动引起了他对原子量质谱测定的兴趣,发展成为他晚期的研究领域。1981年张青莲赴美国参加高尔登同位素学术讨论会,提出了两篇同位素丰度的墙报;同年又赴剑桥参加英国质谱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 ∨

国际贡献

8

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