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董乐山简介

董乐山

更新时间:2019-04-10 22:36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后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文革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西行漫记》等均有广泛影响。编有《英汉美国翻译社会知识辞典》。文革后出版有《译余废墨》等散文随笔集。有四卷本《董乐山文集》。哥哥董鼎山是中美文学交流杰出的使者。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董乐山

外文名:麦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1999年1月16日

职业: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

毕业院校:上海圣约翰大学

代表作品: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九八四》 著作:《董乐山文集》

个人经历

2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从事染料生意的商贾之家,排行老三。先后在私塾、教会小学和教会中学读书。

1937年,转到上海租界里上海光华大学附中继续学业。

1940年,作为上海光华附中全校学生的二十一名学生代表之一,反对学校悬挂伪国旗并反对学校向汪伪政权“登记”,迫使校方未去“登记”,他因此被“勒令学”(变相开除),并上了黑名单。

194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修英国文学,受教于莎士比亚专家王文显教授、欧洲戏剧专家姚克教授以及专授新闻写作的彭望荃教授等学者。不到20岁的他,便以“麦耶”为笔名,蜚声上海戏剧评论界。他的第一首诗就被《大美晚报》副刊主编柯灵看中并刊出。

1946年毕业后,在上海《东南日报》任助理编辑,后又考取了美国新闻处,工作了半年。1947年,脱离组织。

1949年全国解放,没有随他的朋友们离开上海,而是留下来希望在新中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1950年初,考取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作品

3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的最精确、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所获荣誉

4

《一九八四》获1985年广东地区翻译一等奖,《傅征业教授的颠倒世界》获1980年《文汇报》小说征文一等奖,《赛珍珠与林语堂》、《拂去历史的尘埃》分别获1993年广东报刊散文一等奖、1995年中美文学交流奖。

翻译作品

5

董乐山一生译作颇丰,写希特勒的崛起和灭亡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记录1944年8月解放巴黎全过程的报告文学《巴黎烧了吗?》、斯诺在陕北的记录《西行漫记》、实录1932-1972年美国社会变迁的《光荣与梦想》、东欧作家阿瑟·库思勒描写红色恐怖的小说《中午的黑暗》、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普及读物《古典学》、观照人文主义源流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美国报人斯通对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审判》、传播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卡赞扎基斯惊世骇俗的精神拷问《基督最后的诱惑》、以荒诞笔触嘲讽现实的黑色幽默小说《冠军早餐/囚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