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葛庭燧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蓬莱市
出生日期:1913年5月3日
逝世日期:2000年4月29日
职业:金属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加利福利亚大学
主要成就:国际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 从事固体内耗、晶体缺陷研究
人物生平
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三日,葛庭燧出生在山东蓬莱大葛家村。父亲葛启彬年轻时曾在北京一家面粉店当学徒,后回乡务农,并在村中开设一个小铺,经营日用品和杂货。母亲王氏勤俭持家。葛庭燧在本村读小学时,年少聪慧,勤学苦读,并帮助家人干农活。他在蓬莱县城内山东省立第八中学读完初中。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北平求学,先后就读于京师大学堂理预科、北京师范大学理预科。
民国十九年(1930年),葛庭燧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因患肺病休学两年。
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一个中队的中队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大学毕业后,一方面养病,另一方面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担任科学书籍的翻译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利用燕京大学作掩护,
主要成就
葛庭燧主要从事固体内耗、晶体缺陷和金属力学性质研究,是国际上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首创了“葛氏扭摆”,首次发现晶界内耗峰(葛氏峰),发现点缺陷与位错交互作用以及位错与晶界交互作用引起的非线性滞弹性内耗峰。
1945—1949年,他参加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进行金属弛豫谱(内耗)和金属力学性质的基础研究,这一时期是他在科研上取得奠基性和开拓性成就的时期。在四年中,他发表18篇研究论文。主要是创制了用于低频内耗测量的扭摆,证明了金属晶粒间界的黏滞性质,提出了晶粒间界的黏滞滑动模型,并且发现了表现反常振幅效应的反常内耗现象,突破了经典内耗理论的框架。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他第一个创制了研究“内耗”用的扭摆仪,并被国际上命名为“葛氏扭摆”;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他第一次用该仪器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命名为“葛峰”),阐明了晶粒间的粘滞性质,奠定了滞弹性内耗的理论基础。
社会任职
葛庭燧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常委;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评价
葛庭燧主要科学成就是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及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王中光研究员评)
他是金属内耗研究大师。他的内耗研究也转向实用材料方面,如在蠕变过程中的以短期推断长期寿命,内耗也用来研究材料中的疲劳现象。他还是无损检测方面的倡导者、创始人,并作出了切实的贡献。他还提出用声发射研究疲劳裂纹的形成与扩展。(清华大学评)
后世纪念
百年诞辰活动
2013年5月3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纪念葛庭燧院士百年诞辰活动。纪念葛庭燧院士百年诞辰系列活动还包括:举行纪念葛先生学术报告会,举办葛先生生平事迹图片展,开放葛先生遗物和成果展览室,出版《纪念葛庭燧院士100周年诞辰文集》,开办纪念葛先生百年诞辰专题网站等。
《葛庭燧传》
2011年,由资深记者刘深撰写的《葛庭燧传》由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