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郭绍虞简介

郭绍虞

更新时间:2019-04-16 19:36

郭绍虞(1893—1984),名希汾,字绍虞,生于江苏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15年后历任上海进步书局编辑,上海尚公小学、启秀女中(今启秀实验中学)、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教师,福州协和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开封中州大学教授,北平燕京大学教授、主任。他因不愿加入日伪接管的北大,曾一度在私立中国大学任教。1942年返上海,在开明书店任编辑。此后在上海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50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所所长和《辞海》副主编、《上海文学》编委等职。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郭绍虞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 、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郭绍虞先生以照隅室作为斋名。晚年印有《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郭绍虞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1893

逝世日期:1984

代表作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

家庭背景

2

郭绍虞先生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他的家庭虽属书香之家,但很清寒。祖父是前清举人。

父亲郭鲁卿没有考上功名,是一介寒士,担任过文书、校对等工作,也当过家庭教师。郭鲁卿1937年抗战逃难时在苏州乡下东山去世。母朱漱芳1947年于故居去世。

郭绍虞和哥哥郭际唐自幼在粗衣淡饭中生活,深深懂得稼穑艰难,懂得学习的重要,感到一定要发奋图强,自力更生。郭绍虞在家中尊老爱兄,团结和睦。自己节衣缩食,赡养父母却很丰盛。其兄郭际唐是一位有学养的中学教师,他们弟兄俩互通有无,手足情深。

郭绍虞在其父亲的熏陶下,酷爱学习。其后由于家庭清寒,他仅在蒙养义塾读了几年书,在陆尹甫、陆雨庵二位老师指导下,苦读诗书,直至明代遗民著作等。甚至在裱画店、古玩铺、旧书摊上,他也接触了许多名人书画和历代各种文物,以及各类版本古籍,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因此,这些店铺和地摊都成了他的街头“博物馆”和“图书馆”,使他流连忘返。后来他又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生平

3

1893年11月21日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

1910年在苏州工业中学求学期间,与同学合办文学刊物《嘤鸣》,写诗作文,抒发爱国热情。

1913年7月,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小学教员。五四运动中,他的思想深受《新青年》的影响,向《新潮》杂志投稿,成为新潮社社员。在这一期间,他利用商务印书馆的藏书刻苦自学,开始了学术研究活动,先后著有《清诗评注读本》、《战国策评注》(1916),《中国体育史》(1920)。

1919年,郭绍虞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的特约撰稿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并加入新潮社。1919年12月1日在《晨报副镌》发表了《马克思年表》。

1920年,郭绍虞到五四运动策源地北京,一方面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特约撰稿员,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

1921年元旦,他与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从事新诗、散文及学术方面活动。这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贡献

4

郭绍虞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论、汉语语法修辞及文字训沽等学科的建设及理论研究。在语言学方面,著有《语文通论》、《语文通论续编》、《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等书;另有沟通语言实际与文学写作的《学文示例》。但比较而言,他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郭绍虞的研究特色是语言文字研究与文学联系极为密切,因为他本身就是文学家,把语言作为文学的表达手段来研究。这在他的几乎全部语言学著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郭绍虞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谚语研究;汉语音节、文字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汉字字体的演变;方位词、虚词的虚义研究;虚词研究。

1.语法研究

《试论汉语助词和一般虚词的关系》(《复旦》1959年第10、11、12期)是其语法论文的代表作。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上、下)》(商务印书馆,1979年)是他的语法理论代表作。这是一部语法修辞著作。该书的上编包括总论、简说和三个分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书法成就

5

郭绍虞在书法、艺术方面功底也很深。书法可谓家学渊源,五世祖根梅公就以书法著称,父亲鲁卿公也写得一手好字;郭绍虞对家传手迹、名家墨宝常常凝神品玩、模拟,深得其精髓。

有一位书法家评论说:“白石老人的书画愈老愈辣,郭老的字则愈晚愈秀。”他不仅善于书法,而且精通书法理论。20世纪30年代,鲁迅和郑振铎合编了《北平笺谱》,特请沈尹默题写书名,郭绍虞手书序文,成为书坛一段佳话。后来他又写了《从书体中窥测字体的演变》等十余篇论文。对青少年学书法,他也有一套见解:“以为临习正楷、行书为主。”正楷方面,他觉得“欧体险劲过之,似不宜初学;虞世南、褚遂良的字体既沉厚稳重,又流动顾盼,是临写的范本。行书可学苏(轼)、黄(庭坚)、米(芾),然米点划跳荡,切不可沾染其习气。”他最反对有些人不重基本功,书写怪奇之体,眩人耳目。

他极力主张对青少年要加强书法教育,同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当起孩子们的书法启蒙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

治学心得

6

对于治学,郭绍虞认为要有两性:一是记性,一是悟性。记性帮助学,悟性帮助思。只学不思,是“死读书”,学而能思,是活读书。“将勤补拙”是他治学的秘诀,正是靠着这种自觉的刻苦和勤奋,通过自学,他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仰羡不止的业绩。

主要作品

7

《宋诗话辑佚》(1937)

《宋诗话考》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册(1959)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1934,商务;》(下册),1947;》(修订全一册),1955,新文艺

《中国体育史》(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收入《万有文库》)

《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小笺》1978,人文《战国策评注》(1916年,上海文明书局)

《马克思年表》(1919年12月1日《晨报》副刊)

《近世美学》(日人高山林次郎编)翻译

《陶集考》(1936年12月,燕京大学国文系印)

《国故概论》(甲辑文学理论之部;1938年燕京大学国文系印)

《近代文编》(1939年12月燕京大学国文系印)

《文学示例》(1947年,上海开明书店)

《语文通论》(1947年,开明书店)

《语文通论续编》(1948年,开明书店)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1979年)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下册),1983,古籍

《中国历代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8

郭绍虞的研究特色是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文学联系极为密切,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是把语言作为文学的表达手段来研究的。这是他个人的鲜明特点,这在他的几乎全部语言学著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郭绍虞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在古文论领域奠定了其学术权威的地位,从而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一生,还是追求真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