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福建省名人 > 王应睐简介

王应睐

更新时间:2019-03-04 18:13

王应睐(1907.11.23-2001.5.5),福建金门人,生物化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化学科研事业的主要奠基人。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应睐主要研究酶化学与营养代谢,对维生素、血红蛋白、琥珀酸脱氢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酶朊与FAD是以共价键结合,并受底物与磷酸盐等物激活,这项工作是该酶研究的重要突破。成功地组织了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两项重大基础性工作。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王应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金门县

出生日期:1907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2001年5月5日

职业:生物化学家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主要成就: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首次人工合成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人物生平

2

1907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1月13日,王应睐出生在福建省金门县一个华侨家庭。他2岁丧父,6岁丧母,在兄嫂的扶养下,他先在私塾读书,以后进入鼓浪屿著名的英华书院上学。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英华书院毕业,时年仅17岁。接着进入福建协和大学。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化学。

1929年(民国十八年),王应睐毕业于金陵大学留校工作。

1931年(民国二十年),他得了肺结核,休养了2年。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他进了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研究生院,从事氯仿、甲苯对蛋白酶的作用以及豆浆与牛奶消化率的比较等研究。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他再一次病倒,被迫休养。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病刚痊愈,就接受金陵大学的聘请担任讲师。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他考取庚款留英,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LJ海里斯博士(Harris)指导下从事维生素研究。于1941年得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王应睐所建立的维生素B1的硫色素荧光测定法,能够简便准确地测定食品以及尿等生物样品中的维生素B1含量,对于缺少精密仪器的实验室起了重要的作用。王应睐完成了4种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微量测定法。王应睐还建立了其他B族维生素的测定方法以及维生素C的电位滴定法。

1943年,在国际著名生化学家D凯林教授(Keilin)领导下工作,对血红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王应睐提供完整的实验证据,证明豆科植物根瘤中含有血红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生物进化学说,并且促进了对豆血红蛋白在根瘤固氮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王应睐还提纯与结晶了寄生在马胃中的马蝇蛆的血红蛋白,并且研究了它的性质,阐明了在不同生活条件下血红蛋白的性质与功能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王应睐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辅基鉴定以及辅基与酶朊连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琥珀酸脱氢酶是生物体呼吸链上一个重要组分,1950年他就观察到鼠肝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他还曾担任过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1-1966年,王应睐担任上海生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1979-1987年,任中国生化学会理事长,后任名誉理理长。

1948—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  1950—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8—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后改称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1978—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上海科学院院长。  1984—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名誉所长。

人物评价

5

王应睐先生热爱祖国、淡泊名利,为创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评)

应睐先生为人谦和敦厚,有种儒家的学者风范;他心怀祖国生化事业,建国初期,国内各产业百废待兴,科技事业更是一派凋敝景象,在王应睐先生的努力下,先后引进了邹承鲁、曹天钦、钮经义等杰出人才。(戚正武院士评)

王应睐先生不仅极大推动生化与细胞所的科学事业发展,更为新中国的生化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林其谁院士评)

后世纪念

6

2007年11月12日,生物化学家王应睐院士百年诞辰暨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岳阳路320号举行。该活动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王应睐基金会、九三学社市委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