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杜国庠简介

杜国庠

更新时间:2019-04-25 21:41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等笔名。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执教于北京大学等校。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1935年被捕,1936年西安事变后出狱。此后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他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研究问题重视资料的占有、考证。主要著作有《杜国庠文集》、《中国思想通史》(和侯外庐等合编)。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杜国庠

别名:字守素,笔名林伯修、吴啸仙等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澄海县

出生日期:1889年4月30日

逝世日期:1961年1月12日

职业:哲学家

毕业院校:京都帝国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治学的道路

代表作品:《杜国庠文集》、《中国逻辑史》、《中国佛学概论》

早年经历

2

1889年4月30日,杜国庠出生于广东澄海县莲阳乡兰苑村。父亲杜建硅是晚清秀才,以教书养家糊口。杜国庠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生活更加困苦。幸嫡娘勤劳慈惠,省吃俭用,使他七岁时得以进入私塾,受到较好的启蒙教育。

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腐朽的清王朝宣布中立。15岁的杜国庠对此深感痛心。他在一篇策论里,极力主张彻底收回东北主权,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这篇文章被私塾先生的友人吴贯因看到,深为赞赏,提出要杜国庠到他那里免费就读。

1907年,十八岁的杜国庠因学业成绩优异,得杜氏大宗祠和邑同善祠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从补习日语开始,相继进入早稻田大学留学生部普通科、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再升入第一、高等学校。1916年秋,进了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于1919年毕业,取得经济学士学位。留学时间长达十二年之久,在思想上和学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留学期间,他除了出色完成各阶段的基本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

文化运动

3

1919年7月,杜国庠学成回国,经李大钊介绍,应聘任北京大学讲师,还先后在其他几所大学兼课,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等。当时,北大学生中有国民党员两百多人,国民党北京党部曾一再动员杜国庠加入国民党,领导这些国民党员。杜国庠认为三民主义不彻底,对参加国民党不感兴趣,婉言回绝。由于北洋政府腐败不堪,北大也被胡适、蒋梦麟等所把持,杜国庠深感此地非栖身之所,1925年春,便乘奔母丧之机,辞去教职,回到故乡澄海。

杜国庠先后出任澄海中学、金山中学校长。是时,国民革命军第二次胜利进抵潮汕,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出任东江各属行政公署委员,政治形势大好。杜国庠锐意刷新校政,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斗争,培养了不少革命人才,被当时反动势力视为眼中钉和“准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潮汕反动势力跟着行动,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杜国庠幸得金中工友报讯,才免遭毒手,避匿乡间。9月,南昌起义军进

展开阅读全文 ∨

建国之后

4

1949年后,杜国庠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厅长。他以年过花甲的高龄,为开创和发展广东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竭尽全力。他以大学为重点,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他珍惜人才,器重有识之士,团结了许多学有专长的旧知识分子,他作风深入,工作细致,谦虚随和,令人可亲可敬。

由于他认真贯彻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之他崇高的学术声望和高尚的人格十分感人,因而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广东的文教事业得以蓬勃开展。

从1953年起,杜国庠还担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等职;他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4年,杜国庠被选为中国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5

1959年出版《便桥集》,编撰《中国逻辑史》、《中国佛学概论》。杜国庠学识渊博,精通日文,还懂英文、德语,探涉的学术领域宽阔,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古文献、佛学、逻辑学、因明学(印度逻辑)等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诣。《中国思想通史》、《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便桥集》、《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杜国庠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