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沈宗瀚简介

沈宗瀚

更新时间:2016-12-21 20:16

沈宗瀚(1895—1980),字海槎,号克难居士,浙江省余姚沈湾(今属肖东乡)人。农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回国后,执教金陵大学,育成金大2905小麦良种。执掌中央农业实验所。抗战期间,对发展大后方粮食生产,实行田赋征实,支援军糈民食,殊多贡献。后去台湾,仍坚持农业建设工作,著述颇多,在国际农业学术界有一定声望。逝于台北。著有《中国农业资源》、《中国各省小麦之适应区域》、《克难苦学记》等,与人合编有《中华农业史论集》。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沈宗瀚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余姚沈湾

出生日期:1895年

逝世日期:1980年

职业:农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个人履历

2

1895年:生于浙江余姚沈家湾村。

1901年:启蒙、首读《诗品》。

1904年:随课馆之父,读商务出版之国文教科书。

1905年:开笔作文,题《过而不惮改》。

1909年:入县城诚意中学。

1912年:在诚意高等学校毕业(相当于初中)列第一名。

1913年:入杭州省立甲种农校,并自学日文。

1914年: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1918年:毕业于北京农专。任家庭教师。

1919年:开始以英文写日记。在中华圣公会受洗礼。

1920年:离北京赴湖南任常德棉场场长。

1922年:任安徽芜湖农事试验场农艺科主任。

1923年:赴美乔其亚农业大学为研究生,主修棉作学。

1924年:转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主修作物育种。

192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任教金陵大学农学院。

1934年:转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兼农艺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举家西迁,初到贵阳,继转重庆。

1938年:升任中农所所长兼麦作杂粮系主任。

1943年:赴美出席联合

展开阅读全文 ∨

生平记事

3

沈宗瀚(1895-1980),原名沈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耕读世家,祖父、伯父、父亲均中秀才,以教书为业,兼事农耕。沈宗瀚兄弟六人,包括他在内共有四人从事农业工作。沈宗瀚自幼帮助家里干农活,深悉农民缴税谷、借高利贷及无医药之疾苦,从小立志学农,为最大多数的农民服务。1909年沈宗瀚进诚意高小学校读书,深受黄宗羲和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曾国藩的自身修养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

1913年进浙江省立杭州甲种农业学校开始学农,1914年进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读书。每于寒暑假返乡,沈宗瀚常日间下田工作,夜间将所学植物、栽培、施肥、病虫害知识与其兄畅谈。1918年从北农毕业,1920年到湖南常德从事棉花试验推广,后又到南京第一农业学校任教。1922年到芜湖第二农业学校任教,兼任芜湖省立农事试验场农艺科主任。在从事棉作改良和教学工作中,沈宗瀚认识到“农学除书本学识外,必须首先调

展开阅读全文 ∨

家庭关系

4

沈宗瀚的夫人、小麦育种专家沈骊英,她对沈宗瀚早期事业的成就具有不可分割的作用,同时,她在繁重的家务与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但抚育出空间科学家沈君山博士,而且她自己也在小麦育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是1929年从康奈尔留学回国,1930年与沈宗瀚结婚的。

为国内当时少有的女性高级科技人员,中农所技正。结婚不久,抗战爆发,她带着三个孩子和一大批试验材料,丈夫又不在身边,颠沛流离,辗转于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坚持田间试验和研究工作,亲手作记录,参加小麦播种和收获,还要照顾幼儿,防空袭、躲警报,过度的劳累,后来她的腿痛得难以举步,就请人把她抬到田间去工作,晚上回来,常常疼痛难忍,暗自流泪。但次日一早又照常不误。以惊人的毅力,在8年中选出9个小麦新品种,产量较当地农家品种高20%~30%,且成熟早,抗逆性强,能广泛适应在淮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推广,这就是广为人知并以她的英名命名的骊英1号、3号、4号和6号小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评价

5

专注农学

沈宗瀚80高龄时,曾在题赠给马保之的条幅上,录下他的座右铭:“学道、信道、乐道;识人、用人、容人”。纵观他的一生,应该别无遗撼了。远的不论,只讲他从33岁克难苦学完成博士学位以后,在金大农学院11年(1927—1937年)、中央农业实验所12年(1937—1948年)、农村复兴联合会31年(1949—1980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尽心竭力为农业、为科学,始终屹立在自己认定的造福农民的岗位上,他有机会发财,而没有发财;他培育良种,培养人才;他勤奋笔耕,著述甚丰;跋涉山川,将他的“良种”播向各方,留传后世,在中国近代史上算得上有成就的农学家。

1990年12月,中国农学会在北京举办了“沈宗瀚先生农业学术研讨会”,这是40多年来,海峡两岸农学家第一次共聚一堂的盛会,出席的专家名流计有费孝通、何康、卢良恕等200余人。会上的老一辈农学家提供的史料说明:沈宗瀚早在1920年就是农学会的永久会员,那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