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袁复礼简介

袁复礼

更新时间:2017-04-03 08:28

袁复礼,地质学家、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袁复礼是中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先驱。从事地质教育6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袁复礼参与并领导了由斯文赫定发起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奖章”。与安特生一起从事过“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在甘肃武威最早发现中国的早石炭世地层;在西北最早发现大批爬行动物化石。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袁复礼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河北徐水县

出生日期:1893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1987年5月22日

职业: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简介

2

袁复礼,河北徐水县人。字希渊。1893年12月31日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87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教育

3

1913至1915年袁复礼在清华大学高等科学习。1915年留学美国,先后在伯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把当时新兴的地貌学引入国内。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参加了河南“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1921年底至1922年初,积极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建工作,是该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

地质调查

4

1923年5月至1924年8月,在甘肃作地质调查时,首次确定了我国具有早石炭世晚期地层,并采集到袁氏珊瑚等许多新化石种属,对我国石炭纪地层划分和古地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1932年,他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由中、瑞合作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到西北考察,并任中方代理团长3年。在长达5年的蒙新地质考察中,全靠骑马、步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影响

5

他在新疆的工作,影响最大的是,1928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大龙口首次发现了水龙兽、二齿兽和袁氏阔口龙等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称赞。为此他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北极星奖章”,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1932年,他参加创办了清华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工作。

大学任教

6

1937年,日本入侵我国后,他在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任教授。全国刚解放,他应燃料工业部的要求,与北大地质系配合,积极组织教学力量,培养了200多名新型地质人才,为建设初期地质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开设《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编出了中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首次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地质特点和分区。成为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

著作

7

85岁高龄时,他还孜孜不倦地指导培养研究生,并参加编译了《现代科学技术司典》《韦氏大辞典》;审校了《英汉常用地质词汇》《英汉地质词典》等外语工具书;重新回忆整理发表了西北考察回忆录。袁复礼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地质学家,堪称“桃李满天下”。

生平简介

8

1912年 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1913—1915年 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

1915—1917年 美国布朗大学学习。

1917—1920年 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1921年回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技师。

1927—1932年 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

1932—1937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系主任。

1938—1946年 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1952—1969年 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

1964年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1987年 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

袁复礼,河北省徐水县人,祖辈为官宦人家,父亲曾中过秀才。祖母彭氏出身于苏州名门世家,读过私塾,为供几个孙子上学,她先后到天津师范学校和奉天师范学校教书。袁复礼1908年到1912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祖母的教养和期望对他影响很大。1913年袁复礼

展开阅读全文 ∨

成就

9

袁复礼参加创立中国地质学会后,从1922年起即为该学会会员,曾任理事、名誉理事。还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李四光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燃料工业部顾问(1950年),河北省政府工业厅顾问(1951年),河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委员(1950年),河北省第一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51年),河北省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1958年、1963年),第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

创立学会

10

倡议成立中国地质学会,首次发现中国早石炭世地层

1916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员与毕业生合影

1921年11月,袁复礼从美国留学归来,与1920年从美国学成回国的谢家荣交谈认为:欲发展地质科学,当务之急应建立一个学术团体,以便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开阔视野,跟上时代。他们向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和矿产股长翁文灏提出建议,得到了他们的赞同。丁文江责成他们用英文起草了《中国地质学会章程》,经外国学者葛利普修改和审定,最后由翁文灏译成中文。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地质调查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学会之一,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成立会上,他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编辑。在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时期,袁复礼做了大量基础地质工作,而最重要的是1925年在甘肃武威(现划归天祝)西南35公里的“臭牛沟”发现了丰富的海相化石,其中有许多新的属种,如袁氏珊瑚(以袁复礼

展开阅读全文 ∨

西北考察成果

11

在国内第一次发现大量爬行动物化石

1927年10月,中国和瑞典联合组成了西北科学考察团,瑞方团长斯文赫定(SvenHedin)博士和中方团长徐炳昶教授,将袁复礼在新疆最初发掘到七具完整的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的消息向国内外通电后,北京《晨报》、天津《大公报》和国外的一些报纸都在显着位置刊登了这条消息,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重视。3年前,美国人R.C.安德鲁(Andrews)在蒙古发现了恐龙化石,他曾嘲笑中国人无能。袁复礼历经磨难,不畏艰险,终于不负众望,在北疆等地共发现和采集了72具爬行动物化石,其中比较完整的新种有:新疆二齿兽(Dicynodonsinkiangensis)P2;布氏水龙兽(Lystrosaurusbrooni)T1;赫氏水龙兽(Lystrosaurushedini)T1;魏氏水龙兽(Lystrosaurusweidenreich)T1;袁氏阔口龙(Chasmatosa

展开阅读全文 ∨

考古事业

12

中国考古事业的先驱之一

仰韶文化

1920年秋天,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矿政顾问的瑞典学者J.G.安特生(Andersson),派人到河南采集古生物化石时,在渑池县仰韶村向村民买到了许多石器,引起了他的注意。经中国政府批准,袁复礼和安特生于1921年10至12月到仰韶村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袁复礼在参加发掘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袁复礼回忆,他和同事们在仰韶村对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进行发掘,收集到带土的实物十余箱,其中有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中多是粗陶,但也有一种素陶,内外都磨得很光滑,外部纹饰十分精美,上有人、兽形的盖纽。1923年安特生将发掘的成果,以《中国的早期文化》(AnEarlyChineseCulture)为题发表。袁复礼把其节要译成中文,取名《中国远古文化》。1924年他应清华大学校长之请,为学生作了《石器时代》的报告。此项发掘,揭开了中国史前社会研究的序幕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地质教育

13

从事地质教育,培育了几代地质学家

早在1922年9月,袁复礼就在北京大学兼课,讲授地质学。从1932年起,袁复礼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地学系系主任,当时图书设备较缺,他四处奔走筹集经费,添置标本、图书和仪器;师资力量缺乏,他多方聘请优秀人才来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迫南迁。1938年2月,他和闻一多、黄子坚、李继侗等10多位教师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爬山涉水抵达昆明。一路上,他不顾旅途劳累,指导学生采集各种标本、观察地质现象和测制路线地质图。学校迁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此时办学条件极为困难,他以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传授广博的知识来加以弥补。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从西康、四川和云南等省承揽一些地质调查或勘查矿产的任务,让学生增长实际知识和学会野外工作方法。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毕业后的出路。当时,昆明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袁复礼坚持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有一次,他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论著

14

1、《甘肃平凉奥陶系笔石层》.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5,4(1):19—20.

2、袁复礼.《甘肃东部地质略记》.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5,4(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