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罗尗子简介

罗尗子

更新时间:2019-05-23 16:29

罗尗子(1913—1968),亦作罗叔子,名弢叔,别署范球、崇艺,室名无华盦。民国二年癸丑十二月十三日生。湖南新化人,著名美术史论家、篆刻家、书画家。194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擅长篆刻、书画、美术理论,同时兼擅书法。曾师从马万里、潘天寿学艺,深受前二者以及徐悲鸿、黄牧甫影响。其篆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被张友宪、朱光耀教授等后人称之为“罗氏印风”。其书画表现出的才情有宋元以来杰出文人画家所特有的标志,无论意境、笔墨、图式均显示出过人之处。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罗尗子

别名:罗叔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新化

出生日期:1913年12月

逝世日期:1968年12月

职业:艺术家

毕业院校:国立美术专科学校

代表作品:《石头夏》、《松鹫图》

家庭背景

2

罗尗子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罗定彩夫妇勤俭持家,慢慢有所积蓄,成为当时地方上比较富裕的家庭。正所谓:“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罗定彩老先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男子才艺双馨,女子温文贤惠。罗尗子父亲罗醉白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现湖南大学,时李达等人也从这里毕业外出日本留学),后留学日本。从日本归国后,受先进民主思潮影响,响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呼声,罗醉白在村里创办了石冲口完全小学(现石冲口镇中心学校)并担任校长兼任教师。罗尗子伯父罗夷白受湖南省布政司委派留学海外,专攻财政,学有所成归国后,积极回报家乡,担任新化县财政局长多年。两位堂兄也是青年才俊,罗夷白长子罗特夫年少时便考取黄埔军校,为第19期学员,罗夷白次子罗卓夫参加工农红军,表现突出,解放后曾任北京医科大学总务长。从罗尗子的家庭背景可以看出,其家中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以及社会责任的感的教育,这无疑对罗尗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人物生平

3

罗尗子,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篆刻家、书画家,其中篆刻才能最为突出。

1919年,时年七岁的罗尗子随父亲在石冲口高小读书,六年后顺利毕业并考入新化一中。从新化一中毕业后曾在石冲口高小任教八年,时罗尗子父亲年事渐高,想将学校交给尗子管理,但罗尗子志向很高,毅然决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放弃其父安排的校长职务,加入到革命行列。然而,革命年代,风云变幻,身为地下党员的罗尗子受到打击,被捕入狱。情况危机,其父亲、伯父得知消息后,找到时任省参议员的曾凤光(湖南新化维山乡人),曾凤光对罗尗子的才能早有耳闻,受曾凤光青睐,特亲笔写下书信,送达新化,尗子得以释放,随后按曾凤光的安排与其见面,曾凤光深感时代所迫,交代罗尗子出走永不回乡,以免伦难。这样,罗尗子才得以死里逃生。按照曾凤光的交代,罗尗子走水路从邵阳出走,只身前往广西桂林。从此,尗子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不知何故,罗尗子辗转到重庆,在此期间,曾在古董文物商店做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4

罗尗子在年少时便显示出篆刻方面的特长,罗尗子年少时,曾为老家的曾祖母以及一位同乡老者篆刻碑文,这两块墓碑现今仍立罗家祖坟上,其上字迹清洗可辨,其字“上称下载”,疏密均匀,颇似唐˙《褚遂良孟法师碑》中的手法。

南京印人孙洵先生这样评价罗尗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金陵颇有建树而饮誉全国者首推丁二仲,五十年代之佼佼者是罗尗子。”罗尗子治印才能可从其篆刻的《张道一》一印中窥得一二,“一”字难刻,众所周知,可罗尗子先生在处理时,将“道”字的走之底有意向下拖了一个尾巴,与“一”字相照应,运筹巧妙,令人不禁为之折服。

建国后,罗尗子为西泠印社理事及江苏省书法印章会理事,其篆刻更是声誉日盛。他所著论文《印章起源及其演变》(1961年《江海学刊》)、《试论“西泠四家”的篆刻艺术》(《西泠艺丛》第二期)显示出过硬的学术水准,深受同行们的肯定,罗尗子留下的印章并不多,由黄惇、晏西征主编的《无华盦印存》为目前我们仅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述

5

罗尗子美术理论主要撰写时间为1955年至1963年的八年。八年间完成的相关著作有:

《北朝石窟艺术》(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

《北魏石窟浮雕拓片选》(与余希宁合编,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

《顾恺之研究资料》(与俞剑华、温肇桐合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刘汝醴合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

《中国院画录》(不详);

《中国院体画》(不详);

《中国工艺美术史简编》(与陈之佛合编,1963年文化部通过采用);

《中国纹样史》(不详);

论文方面,据林树中先生统计约有五十篇,均为一万字以上的专题论文,比较重要的有:

《北宋画院与郭熙》(《中国画》1958年创刊号);

《中国山水画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江海学刊》1961年第5期,后被香港《大公报》转载);

《印章起源及其演变》(《江海学刊》1961年第7期);

《中国人物画表现方法的演变》(《江海学刊》1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