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董鲁安简介

董鲁安

更新时间:2019-06-05 08:44

董鲁安(蒙古族):(1896-1953)蒙古族。又名于力,别号东峦。河北宛平人。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董鲁安

别名:于力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河北

出生日期:1896

逝世日期:1953

主要成就:参加“五·四”运动

性别:男

简介

2

董鲁安(蒙古族):(1896-1953)蒙古族。又名于力,别号东峦。河北宛平人。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192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做研究生,1925年毕业。

先后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河北省立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北京私立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对文学佛学均有研究。曾组织过进步团体“工学社”,出版《工学杂志》。“七·七”事变后,他经常揭露日寇的黑暗统治,掩护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曾遭日伪软禁两个月,在学生的声援下才得以脱险。

1942年以声言遁入空门为名离开北平,到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解放区救济分会主任,华北大学二部副主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

1949年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主任、河北

展开阅读全文 ∨

生平

3

1937年“七七事变”后,董鲁安经常掩护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曾遭日伪软禁两个月,在学生的声援下才得以脱险。董鲁安先生同情和支持革命,与我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来往密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并封闭了燕京大学,董鲁安先生宁愿过清贫的生活,拒不受聘于当时的所谓国立大学。他表面上潜心研究佛学,实则等待时机奔赴抗日根据地。

因考虑到董鲁安先生的人身安全,华北城工部准备派人与董鲁安接洽来晋察冀根据地事宜。1942年的8月中旬,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董几经周折,终于闯过日伪封锁线,抵达晋察冀解放区,受到聂荣臻将军的欢迎。他充满豪情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像董鲁安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毅然奔赴解放区,投身革命,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虽说是“投笔从戎”,但董鲁安依然是学者本色,他与敌伪作斗争的武器仍然是笔。他在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评价

4

董鲁安是一位受学生尊敬的老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回忆他的学校和老师时说:“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老师们、同学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努力学习,为了振兴中华。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

董鲁安是一位性情幽默诙谐的老师。张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回忆说:“语文老师董鲁安先生是在20世纪20年代师大附中最为学生称道的老师之一。董先生给人们的印象是个乐观派、名士派,非常潇洒。他讲起书来慢条斯理,一板一眼。讲到精彩段落,时常忘我地坐在讲台椅子上自言自语。有时讲得出神,就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轶事甚至离题好远的趣闻。所以他的课深受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