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丁绪淮简介

丁绪淮

更新时间:2019-06-14 20:43

丁绪淮,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早年在工业结晶科研中作出重要贡献。他同张洪沅、顾毓珍合编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一书,是中国第一部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他长期讲授化工原理、高等化工原理等课程,经验丰富,成绩卓著,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丁绪淮

别名:导之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安徽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

逝世日期:1990年4月

职业:科学家

代表作品:从泰和山钨矿中提取纯氧化钨

人物生平

2

1907年10月,丁绪淮出生于四川淮口。先在安徽省安庆上小学与第一中学。

1920年至1927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毕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化学工程。

1929年至1933年先后获该校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历任北洋工学院、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并兼任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化工原理及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0年4月23日,丁绪淮因年迈心力衰竭,于天津大学寓所逝世,终年83岁。

主要成就

3

丁绪淮早在30年代就开始研究硫酸镁溶液加晶种并进行搅拌使溶液冷却结晶,观察溶液过饱和度和晶体形成的过程。结果发现了晶种的长大与新晶核的形成(或称“自身核化”)这两种过程同时进行,且核化时溶液的过饱和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晶种重量和粒度、溶液冷却速率和搅拌强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发现修正了密尔斯等关于此问题的论点。密尔斯等人曾认为,如果溶液易于饱和,则有一条所谓超饱和曲线存在,该线与普通溶解度曲线大致平行,且位置固定不变。丁绪淮的研究成果表明:不能将超饱和曲线视为一条位置不变的线,而应视为一组超饱和线群,或一条超饱和带。与此同时,丁绪淮还提出:晶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晶粒与搅拌浆叶以及晶粒与器壁之间的碰撞,会大大地影响其自身核化(亦称“接触式核化”)过程,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粒度分布这一重要结论。

丁绪淮在这一领域发表的主要论文有:《SupersaturationandCry-stalFormatio

展开阅读全文 ∨

学生运动

4

丁绪淮从小亲见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列强侵略等情景,培养了炽热的爱国之心,奠定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志。在多次青年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中,丁绪淮都积极参加。1926年的“3·18惨案”中,丁绪淮与同学们一道,从清华园步行至天安门,参加北京各校学生联合召开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北洋军阀段祺瑞腐败政府丧权辱国的群众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抗议请愿。段祺瑞命令卫队向学生开枪扫射时,当场有许多学生伤亡,丁绪淮亦受重伤,经数月治疗和休养才幸免一死,但身上始终残留着反动派的子弹碎片。

化工教研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绪淮亲眼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威大振,傲立世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日见美好,前途无限光明。他因此衷心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于早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天津市民盟顾问。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为搞好中国化工教育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1986年,由于年迈多病,他退居二线,但仍然倾注全部心血关心化工原理教研室和化工系的工作。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攀登科学高峰,1987年5月,他将自己几十年勤俭积蓄下来的1.6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丁绪淮化学工程奖学金”。临终时,他还嘱咐女儿将陪伴着自己度过一生的图书、杂志和资料全部捐献给天津大学图书馆,作为自己对国家最后的贡献。

主要论著

6

1丁绪淮.SupersaturationandCrystalFormationinSeededSolution.I&EC,1934(26):1201

2丁绪淮.SolubilityofMagnesiumSulfateHeptahydrate.I&EC,1934(26):1207

3丁绪淮.从泰和山钨矿中提取纯氧化钨.化学工程.1950

4丁绪淮.逆流和平流加料时多效蒸发器的蒸汽用量和各效蒸发量的计算简法.化学世界,1956

5丁绪淮等.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第1版);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第2版)

6丁绪淮等.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第2版)

7丁绪淮.液体搅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3

8丁绪淮.工业结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

9丁绪淮等.化学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5(第1版);1983(第2版)

人物评价

7

丁绪淮这一系列科研成果使他被公认为是最早开展工业结晶研究的科学家和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讲授化工原理、高等化工原理等课程,经验丰富,成绩卓著,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