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周诒春简介

周诒春

更新时间:2019-06-20 22:38

周诒春,男,汉族,安徽休宁人,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10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3年8月任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周诒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汉口

出生日期:1883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1958年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上海圣约翰大学、耶鲁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清华大学奠基人

籍贯:安徽休宁

人物生平

2

1883年12月29日,周诒春出生于湖北汉口,其祖籍为安徽省休宁县。

1903年,周诒春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留校任教员。

1907年,周诒春自费到美国留学,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教育、心理等专业。

1909年,周诒春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回国后在圣约翰学院讲授英语,曾协助编纂《标淮英汉大辞典》。

1911年,周诒春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授进士,点翰林(当时社会上称这科翰林为“洋翰林”),出任上海复旦公学心理学、哲学教员。

1912年,周诒春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曾任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

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诒春被聘为教务长。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周诒春任副校长。

1913年8月,唐国安病逝后,外交部任命周诒春任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10月27日,周诒春就任校长职。

1913年10月,周诒春与梁敦彦、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詹天佑等人发起创建了旨在“修

展开阅读全文 ∨

教育理念

3

周诒春办学有自己的理念与理想。许多清华校友指出:“周先生办清华有理想,有原则。”周诒春理想的核心,即:“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什么是“完全人格”?1914年《清华周刊》一篇文章中说:“完全之人格谓何?其人之一切行动均在法律之内是也。”通俗讲,完全人格教育即着力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这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德智体三育并重,他说:“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

德育方面

周诒春注重将学生培养为爱国、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与协作精神的现代公民。

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鼓励留洋学生回国服务。

周诒春经常强调:清华学生既受特别权利,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当耐劳忍苦,力戒贪安好逸;当以学问经济为目的,不可以学位为目的;当群策群力,同气同声,以挽救国家。据此,他提出学生择业三条标准:“(一)天性之所近”;“(二)国家所急需”;“(三)能造福于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

重要事迹

4

提出清华改办完全大学

周诒春早在1913年已有将清华逐渐改为完全大学的考虑,1914年请墨菲做的校园规划中单独设计了大学区。但是改办完全大学是关系清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需非常慎重,当时清华尚属“成立时期”,条件尚不具备。至1916年,清华建校已满5年,初步度过了创建时期,进入“发展时期”。周诒春对学校长远规划进行思考,认为,清华有良好的基地、充足的经费,为图久远之计,将清华“逐年扩充至大学程度”,是学校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到1940年庚款还清之后,清华经费将难以维继,因此不如未雨绸缪,渐求扩充,早定基础。为此,7月27日,周诒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报告中,正式提出将清华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的建议。

周诒春在报告中提出三点理由:1、“可增高游学程度,缩短留学年期以节学费也。”如学生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直接赴国外大学深造,可缩短留学时间,相应节省了大半费用。2、“可展长国内就学年限,缩短国外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5

1931年清华建校20周年时,清华出版的纪念刊评价“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

1981年清华70周年时出版的《清华大学校史稿》评价“在所有校长中,他是比较热心办教育,认真严格管教学生,力图把清华办好的人。在他的任期内,学校开始兴建早期的‘四大建筑’(即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大礼堂,教学等各方面得到较稳定的发展,清华学校的规模和‘一切美国化’的教育传统,基本形成。”

清华校友陈宏振曾这样评价周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学个个引为自豪的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教授刘师舜曾说:“我等无清华,无以至今日。清华无周校长,无以奠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