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张东荪简介

张东荪

更新时间:2019-06-25 19:16

张东荪(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出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东荪

别名:万田,圣心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

出生日期:1886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1973年6月2日

职业: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生平简介

2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袁世凯的御用政党——进步党。五四时期依附北洋军阀,为研究系重要成员之一,主编其机关报《时事新报》。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

1921年曾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会议,不久,以介绍新思想新文化为名,与梁启超等人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大革命后,加入张君劢组织国家社会党,出版《再生》杂志,宣传国家社会主义,编辑《自由评论》,参与蒋介石的文化“围剿”。

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先后任华北支部委员、主任委员。1944年9月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月,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出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8月,国家社会党与民宪政党合并,组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前后,著文

展开阅读全文 ∨

往事略集

3

留学东洋觅新知

少年张东荪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西方思潮如万斛泉涌的时代,加上慈禧太后暮年施行新政,鼓励学生出洋,走出国门看世界便成为不满现状心忧天下的年轻人的必然选择。张东荪也不例外,他于1904年获得官派留学资格,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学习。留日时期的张东荪,一方面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熏陶,开始进行初步的哲学研究,另一方面,面对国难日深的严重局面,也兴起了强烈的入世、救世之心。

1907年,他在日本认识了前来讲学的梁启超,接受了立宪派的改良思想。这时的张东荪还与同学蓝公武等人创办了一份《教育》杂志,鼓吹教育救国。《教育》杂志虽然仅出版两号,但它对于当时介绍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堪称后来以“政论家”著称的张东荪指点江山的啼声初试。

1911年,张东荪从日本回国,按照清政府的有关规定,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在太和殿面见皇帝,进行殿试,被清政府授予格致科进士。

徘徊于政治与文化之间

19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观念

4

张东荪于1932年8月20日,发表在《再生》杂志第一卷4期上一篇《阶级问题》的文章,集中批判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之理论。《张东荪传》的作者左玉河先生评论说:“张东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见解,总体上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和歪曲。这些批评和攻击,是张东荪五四时期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不过我知道,如今有不少学者为了享受宪法所赋予的“出版自由”,常常采取“歪打正着”战术,我不知左先生是否也采取此类战术,不过他对张东荪的《阶级问题》引述得还比较详尽,在拿不到张东荪原作的情况下,我们也只好借用这里的引述。

张东荪首先指责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基本概念模糊,“阶级”这个词,“是一个极不清楚的概念”,“即照马克斯派来说阶级,在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一回事。”“我们平常是为马克斯派所蒙蔽。”张认为,社会学上阶级概念只是“社会的分化(Socialdifferentiation)”,它不仅限

展开阅读全文 ∨

政治遭遇

5

张东荪在1968年1月被“逮捕”的时候,已经82岁。他被抓走以后,他的家人五年中一直不知道他被关在哪里。直到1973年,家人被通知,张东荪死在“秦城”监狱中。

当张东荪被逮捕并关入“秦城”的同时,他的大儿子、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张宗炳也被逮捕,也被关入“秦城”监狱。但是张宗炳和他的父亲互相并不知道他们都被关在同一监狱中。

张宗炳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曾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他在监狱中精神错乱。被秘密关押7年以后,1975年被释放。出狱后,精神逐渐恢复正常。

张东荪有三个儿子。和他一起被关进“秦城”监狱的张宗炳是长子。老二张宗燧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文革时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老三张宗颖学社会学,在天津市文化用品公司工作。

文革开始后,1966年,张东荪的三儿子张宗颎和其妻子吕乃朴遭到“斗争”后一起自杀。

1969年,在“清理阶级队伍”中,二儿子张宗燧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

展开阅读全文 ∨

文化论战

6

张东荪从来就没有脱离哲学,他一直是那个时代中国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因为这是和他文化救国的信念息息相关的事业。1918年底,梁启超决定赴欧洲考察,途经上海时,与张东荪、黄潮初畅谈一通宵,张东荪曾表示,此后“誓不为政治性质的运动”,要以“教育、著书、译书”终其一生,为中国思想文化界尽其力量。在五四时期,张东荪就认为“要起中国的沉疴非彻底输入西方文化不可,所谓输入西方文化自然是指科学而言,然而输入科学却非先改变做人的态度不为功。所以输入科学而求其彻底,则非把科学的祖宗充分输入不可。科学的祖宗非他,西洋哲学便是。……我们介绍科学不求彻底则已,如要彻底则非充分介绍哲学不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张东荪就开始对西方现代哲学各种流派都作了介绍,而尤其注重于柏格森的创化论、罗素的新实在论、穆耿的新创化论、相对论哲学及康德的知识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文化认识论。当时的中国学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家庭生活

7

1886年,张东荪出生于一个县官家庭。父亲张上騄当了一辈子县令,虽然为官清廉屡建政绩,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由于仕途无望,张上騄转而将兴趣投到文学方面,诗文造诣不凡,尤精词学,并对两个儿子张尔田、张东荪产生了很大影响。兄长张尔田自幼聪明,承袭家学,文名早著,有著述多种传世,后来一度和王国维等并称“海上三子”。张东荪从小在父兄督责下勤修旧学,受到了系统训练,并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染下形成了旧式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气质,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1952年,他在一份检讨中写道:“孔孟之道、中庸主义在我身上有深厚的根基,养成一种气质,总是以为清高最好,自命不凡,爱好名誉,有时自以为倔强就是有气节……”

主要作品

8

《新哲学论丛》商务印书馆1929年8月版。下同。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22年3月。

《出世思想与西洋哲学》,《东方杂志》第22卷18号,1925年9月25日。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解放与改造》第2卷14号,1920年7月15日。

《初学哲学之一参考》,《东方杂志》第23卷1号,1926年1月10日。

《科学与哲学》,《东方杂志》第22卷2号,1925年1月25日。

《科学与哲学——一名从我的观点批评科玄论战》,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72页。

《思想与社会》序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页。

《认识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46页。

《价值哲学》序,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

《狱中生活简记》,《观察》第2卷第13—17期,1947年5月24日—6月21日。下同。

《政治协商会议与国防新案》,《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