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王献唐简介

王献唐

(著名学者)
更新时间:2019-07-13 08:48

王献唐(1896—1960)字献堂,初名家驹,后改名王献唐,号王凤生(王凤笙),以字行。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办事处大韩家村人。著名学者。在原籍完成启蒙教育后,11岁来到开埠不久的胶澳租借地,入青岛礼贤书院就读,文科结业后插修德文班。17岁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学习。他学习了一些新鲜的西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对以后的国学研究不无启迪。 毕业后不久,1917年应天津《正义报》之约,赴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22岁时,回济南任《商务日报》和《山东日报》主编,后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长驻青岛。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王献唐

别名:字献堂,初名家驹,后改名王献唐,号王凤生(王凤笙),以字行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日照市

出生日期:1896

逝世日期:1960

职业:学者

毕业院校:青岛礼贤书院

初名:家驹

个人生平

2

1925年赴北京,开始研究目录学,并与丁惟汾等共同研究音韵、古文字。1927年,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不久,因政见不合,发誓从此不问政事,潜心研究学问,改名王献唐。

1929年8月2日,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使山东省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并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协会。1930年,考古学家吴金鼎赴山东,发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邀他同去勘查。之后,他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领导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0年,他受聘任国史馆总干事,兼任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撰写出许多考古著述。抗战胜利后,他亲自将原山东图书馆所有图书文物完整无损地运回济南。1948年返鲁,复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国史馆纂修。喜藏书,收藏颇丰,一生收藏图书达10万余卷,藏于“双行精舍”,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著作

3

王献唐著有《山东古国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泉币图释》、《读诗文日记》等,所著编入《王献唐遗书》。

贡献

4

王献唐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但对古钱、文物、书籍等极为热爱。为搜集古钱等,他不惜重金购买。解放后,为支援国家的博物馆建设事业,王献唐向国家捐献出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表现了他轻财重义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