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刘炳森简介

刘炳森

更新时间:2019-07-23 09:18

刘炳森(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62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其刘体隶书影响甚广。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刘炳森

别名:刘五先生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7年8月

逝世日期:2005年2月15日

职业:书法家

毕业院校: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

主要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等

变体简介

2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一九六二年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

人物生平

3

刘炳森自小严格临帖学书,1949年11岁时便名扬乡里。1957年19岁时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1962年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是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青年时代就已蜚声日本。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其出版物总发行量达200余万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1981年5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常务理事。书艺以隶、楷书著称于世,1990年5月荣获日本“富士美术奖”,199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94年8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否则艺术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

艺术特色

4

传统功力深厚,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

艺术主张

5

在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陈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具有新的发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毛泽东语)。当然不排斥一切进步和优秀的外国艺术,而且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样式。认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认为艺术家不同于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多创造利润,向国家多作贡献,才算是有了好的业绩。而艺术家则是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当艺术作品达到一定的品位时,会带来它的副产品,即经济效益,但这永远是副产品,不能主次颠倒,否则艺术家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

主要作品

6

主要作品有《双潭烟霭图》《岳阳楼图》《建明秋色图》等。其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展览。

出版著作

7

编写有20余种书法专业书籍,出版有《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板桥道情》《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刘炳森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刘炳森主编中国隶书名帖精华》等,发行总量近300万册。著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出版有多部书法作品集,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等。出版有《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

人生

8

酸、甜、苦、辣一本书刘炳森的《紫垣秋草》一书,这其中有童年的回顾、故乡的写真、人生的攀登,亦有书坛拾零,旅游散记,可谓其写作集锦。细细捧读,敬重之心愈发强烈,多年的交往,只看他忙里忙外应接不暇,何曾想他还能如此忙里偷闲地写出这么多精彩散文!现又编书成集,实出乎意料。的确他是一个勤奋进取、追求艺术孜孜不倦的人,他也是一个很会安排时间很会生活的人。

入画时,说起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他15岁那年,在天津书店偶然发现一张64开的小画片,是董寿平先生的《天都云汇图》,画的是黄山天都峰云遮雾锁的景象,那精湛的笔墨、灵动的气韵,深深地迷住了他,为此,贫苦的他第一次放纵自己,花了一毛钱买下那张画片,回来后反复欣赏临摹,并一直保存。无巧不成书,后来董老真的成了他的老师,且不断亲授指点,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而那张保存了数十年的小画片,现已传给了他专攻山水的儿子刘学思。“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庶乎三百草,梦里复依稀。

展开阅读全文 ∨

艺术交流

9

刘炳森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东渡扶桑。

获奖情况

10

1990年5月,荣膺日本“富士美术奖”。

相关事迹

11

刘炳森先生的字,早在八十年代,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楼大厦题的字也为城市参加了美丽的风采,中央视台的金字,就是一个代表着他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地位,当时他为朋友题字从不计较利益大小,他说:“只要民众喜欢看我的字,就算是我支持新城市建设做贡献”。

正是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他极具年轻人的心态和挑战性。50多岁学开车,很快入门,数十小时练习考核过关后,就敢上路,因为我开的车不比年轻人慢,反应不比年轻人差。”

刘炳森不仅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他还能诗善画,钻摄影,搞写作,多才多艺。老作家张中行在《紫垣秋草》的序中写道:“如果我有加冠之权,他的帽子就不只书法家一顶,敢加多种冠是源于深知。”的确,搞书画只是一个平面,而刘炳森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多面组合。多年来,他无论出国讲学、访问,还是到各地写生办展,一个沉甸甸的摄影包是他随身必不可少的行李,每次归来都有不小的收获。前不久,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他从数以万计的底

展开阅读全文 ∨

平正有余

12

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所以,有人一天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

刘炳森以隶书立足当代书坛,是当今最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刘炳森先生从他出名之日起,就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议之中。这固然是书家个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从隶书的发展来看,这种书体确实与“俗”更为贴近一些。首先,最初的隶书使用于下级官吏———或可直接呼之为“俗吏”中间;其次,隶书的点画在五大书体中是最简单的,书体本身便有“俗”的特征;第三,成熟的隶书具有工巧、秀丽等世俗的审美特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隶书作为一种书体,它本身便具有“俗”的意味,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俗书。

隶书以汉代隶书为其极致,而汉隶又分为西汉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