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森

更新时间:2019-07-26 16:38

包森(1911年7月—1942年2月17日) 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县人。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赴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任33大队总支部书记。1938年6月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1939年4月下旬,杀死前来劝降自己的日本遵化宪兵队军曹池本信次郎。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2月17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内野虎山一带与日伪一部遭遇,指挥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终年31岁,牺牲时任 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包森

别名:赵宝森,赵寒,亥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义龙赵家村

出生日期:1911年7月

逝世日期:1942年2月17日

职业:革命军人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秋,任冀东军区副司令员 打治安军战役

职务: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

人物生平

2

1911年7月21日,包森生于陕西蒲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6人,排行第三。父亲是个勤劳的农民,母亲是个贤良的农妇,家境虽然贫寒,父母仍勉为其难供他读书。包森幼年读私垫,喜读中国历史的各种演义,特别仰慕各种善谋略、能征战、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影响下,他自幼形成了急公好义、慷慨豪放的性格。1927年,包森入蒲城县第一高小上学。当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人民陷于深重的灾难之中。在学校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的启发下,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和同学们讨论社会问题,探讨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逐步懂得了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从此,他积极参加学校的进步活动,同年在学校进步力量召开的追悼李大钊的大会上,他走上讲台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痛斥军阀张作霖的罪行,受到广大进步师生的赞许。

1930年,包森入三原县省立第三中学上学。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事迹

3

1938年6月,冀东人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冀热边特委领导下,正在准备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中央决定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配合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6月底,四纵主力一部抵达兴隆县东南,准备进入长城与冀东暴动队伍会师。行动前,四纵首长决定包森率四五十人的队伍留在兴隆澈河川活动,作为主力部队前进的支撑点。当时大暴动尚未全面爆发,这支小队伍成为深入敌后的孤军,而且人地两生,情况不明,困难很多,包森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

包森曾在渭北领导过农民游击战争,他深知孤军深入敌后活动,必须将自己队伍隐蔽在群众之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方式主动寻找战机,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他们经常是夜里居住在一个村里,天亮前佯称转移远处上山隐蔽,晚上再换个村庄宿营,天亮前再向山上转移。如此活动,使敌人始终找不到部队的踪影。不久通过侦察,首先攻克了佛爷来(村)伪警察局,打开粮库,给贫苦农民放粮,同时采用伏击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4

包森在冀东的四年,主要有下列功绩:支援了冀东抗日大暴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冀东游击战争;开辟了以盘山为中心的西部游击根据地;打治安军战役中立下了突出的军功;建立了一支能打能拼的部队——十三团。

战友的评价

“中国的夏伯阳”——叶剑英评价包森

“作战最勇敢,执行任务最坚决,立的战功最大,创造了以少胜多、成营成团消灭敌人的奇迹,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包森在冀东是打天下的”——李运昌评价包森

在敌人中的影响

日伪军惧怕他,日军听说包森的军队到了,便会有人摸著脑袋:“死了死了的”;伪军们口角,便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就连冈村宁次也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