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陈仁鉴简介

陈仁鉴

更新时间:2019-10-16 08:10

陈仁鉴先生(1913--1995)我国著名剧作家,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1945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曾任中学教员。建国后,历任仙游县编剧小组编剧,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剧、副所长,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合著莆仙戏《春草闯堂》。创作的莆仙戏《团圆之后》已拍成戏曲片。著有《陈仁鉴戏曲选》。他是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创始人之一。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陈仁鉴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3

逝世日期:1995

职业:剧作家

代表作品:团圆之后

籍贯:福建仙游人

人物经历

2

先生早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薰陶下,追求民主、科学,接受世界文艺新思潮,使他对传统文化有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反思;他的生活道路历尽坎坷,受尽磨难,又使他对变幻的人生和炎凉的世态有真切的感受;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毕业)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原本专攻山水画)为他的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先生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顾问,莆田市剧协名誉主席;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一生著作等身,起先从事小说、散文、评论、杂文的写作,中年以后致力于戏剧创作。先有六十八部剧作、三十多篇剧论传世。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了《陈仁鉴戏曲选》《陈仁鉴评传》《陈仁鉴戏剧精品选》。

主要成就

3

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一九五三年,陈仁鉴正式投身戏曲的改革与剧本创作。他是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五四年夏天,陈仁鉴先生与人合作整理的《琴挑》一剧。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得了大奖。同年又赴华东地区参加调演并获奖,选入《华东戏曲剧本选》。古老的莆仙戏首次与专家学者和上海观众见面,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倍受赞赏。

一九五五年,陈仁鉴先生被调进了仙游县编剧小组集中精力搞剧本创作。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刻苦写作。他编的戏,演到哪里,红到哪里,上座率极高。许多剧团争着要他的剧本,他都有求必应。一九五六年,他写的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现代剧会演中获大奖,夺双魁。

整理改编《团圆之后》

一九五七年,他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莆仙戏这个小剧种,引起了全国剧坛的注目。一九五九年,《团团之后》作为进京献礼剧目,誉满京华。途经上海公演时,

展开阅读全文 ∨

先生故居

4

南溪村竹埯头

陈仁鉴故居在仙游南溪村竹埯头,当年盖房时,屋顶的瓦片是用黑土烧制成红瓦,那时当地民居瓦片皆为红土烧成的黑瓦,这样,红瓦的屋顶就显得特别喜气耀眼,当地人就把该民居叫做“红厝瓦”。

红厝瓦的故事

红厝瓦分为旧厝,后座,新厝,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陈仁鉴前六代祖宗陈本卅开始兴建旧厝,相传陈本卅兄弟多人,以打铁为生,他到永泰嵩口镇收购几担废铁回来,到家后发现全是黄金,从此发家致富,兴建七间厢双护大厝一座(俗称旧厝),清光绪年间,陈本卅季孙陈照思中了武举人,他偕族亲续建后座,多年后,陈本卅长孙陈德思的儿孙紧靠后座南边兴建七间厢半护厝一座(俗称新厝),民国之后虽然又陆续兴建工程,但陈氏民居的总体格局则于清代完成。走进红厝瓦如同进入艺术殿堂,首先映入眼球是大门门簪上以及两边墙体上各种雕刻图案,其木雕石刻技巧之高超,工艺之精湛,可称莆仙民间工艺一流水平。据说当年本来准备建两座七间厢的木料,最后都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