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江苏省名人 > 无锡市名人 > 石筱山简介

石筱山

更新时间:2019-04-25 15:49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江苏无锡人。早年学医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从医,在继承家传治伤经验基础上,努力钻研,医术日精,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称:石筱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04年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神州中医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

代表作品:《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

逝世日期:1964年

性别:男

人物简介

2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1924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1952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家庭背景

3

医学世家。祖父石蓝田,年轻时精通武艺,后在农村为人治伤正骨;父亲石晓山继承家业,并从伤科发展到针灸和疡科,医道驰誉江南,曾被推选为中华医学研究所评议员和中国红十字会特别会员。

主要经历

4

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

1952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

治疗特色

5

石筱山对正骨复位手法的运用独具匠心,精通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法,做到“肌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能以纯熟的技巧使损伤的骨节、肌肉、筋络,离者合,斜者正,陷者起,突者平。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关联而又重在内治固本的医疗特色。

社会职务

6

1925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治学思想

7

他提出治疗伤科疾患需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他重视整体调理,内外兼顾,对外伤筋骨、内伤气血及伤科杂病,灵活运用理伤、针刺、外敷固定等治法,兼施内服西药。石筱山对临床用药很有特色,他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疗效明显提高。

学术内容

8

手法是伤科外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用于筋骨之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二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由于条件限制,以往伤科手法多数是在不用麻醉的条件下施行,因此,要求手法准而快,有力而又稳当,所谓“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扰”。“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石氏常用手法有拔伸捺正、拽端提按揉摇转,所谓“十二字法”也。可据患部及损伤的情况,选择使用。一般说来,拔伸捺正用于骨折复位,拽捏端提用于上骱,按揉摇转多用于伤筋而须手法治疗者。

一、伤筋--筋出窠的治疗手法

筋当有其位。倘平陷而无凸起之处见有筋脉外露突起,称之为“筋出窠”。膝部最常见之,每因跌仆损伤而起。膝痛不能屈伸,髌骨上方见八字形二条卧蚕状突起。若仅以活血舒筋药内服外敷,症情延绵,突起难平复,屈伸恢复亦非易。施以手法,则突起顿平,屈伸就会大部分恢复,“出窠”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领域

9

骨科。

科研成果

10

石筱山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筱山治伤,注重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筱山主张气血兼顾。石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筱山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着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筱山还注重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石筱山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筱山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

医学贡献

11

[组成]紫荆皮(炒黑)240克,黄金子(去衣炒黑)240克,当归60克,赤芍60克,牛膝60克,片姜黄60克,五加皮60克,木瓜60克,羌活60克,独活60克,白芷60克,威灵仙60克,防风60克,防己60克,天花粉60克,川芎30克,秦花30克,连翘24克,甘草18克,番木鳖60克。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组成]血竭6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制锦纹30克,地鳖虫30克,红花60克,当归120克,黄麻黄45克,参三七15克,煅自然铜30克,雄黄24克,辰砂6克,冰片3克。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日服1.5~3克,用开水或黄酒送服,伤在上肢饭后服,伤在下肢饭前服,尤以晚饭前后服更宜。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内服汤剂时同时服用。

[功效]祛瘀生新,理伤续新。

[组成]柴胡6克,细辛3克,薄荷3克,当归9克,地鳖虫9克,丹参9克,川芎6克,泽兰9克,制半夏6克。水煎服。

[功效]祛瘀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12

石筱山不仅医术精湛独到,而且医德高尚,深明大义。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即毅然把祖传三代的石氏伤科的秘籍——包括所有的方剂与医技——完整地献给了国家。而正是这个不同凡响的举动,成为石氏伤科50年后实现了巨大跨越关键的第一步——这一点,也许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出版著作

13

著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等伤科发展史的文章六篇,《病因及伤科病因的探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筋骨损伤”治略》,《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伤科论治一斑》,《脑震伤的理论控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讲义》(上海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教材),《石筱山医案》等。